《六祖坛经 般若品》中有这样一段: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第一句是六祖告诫修行人不要执于虚空。记得以前我在微博曾随兴写道:“执迷不悟,执则迷,迷则不悟。起于执,终于不悟。执有二端:俗世人,执于万相,迷于万相;出家人,执于虚空,迷于虚空。子曰:“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故唯有守中持正,破执解迷才可大彻大悟。”即使是修行,也要有度,不能走极端。
“无记空”,就是如土木金石般对善、不善不做评判的虚妄空;堕入“无记空”,你就由“生活(living)”的状态变成了“存在(being)”的状态,从有灵性的有情物变成了无情物,所谓“修行的精进”何从谈起?
随后,六祖揭示了“虚空”的真义: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虽然是空无,实际上包含万有,并非物理意义上的真空状态。具体来说,“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这段颇有诗意的排比句非常美妙,从宏观到微观、由天地到人法例举了宇宙人间的一切事物。
我们形象地看,大到宇宙太空,小到我们的身体,其实都是虚空的。宇宙太空无边无垠,大部分的空间是虚空的,只有若干个星球分散其中;地球再大,也只是宇宙太空的一个原子构成。微观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大气层系统,绝大多数也是空的状态。推至人事,我们人体系统,绝大部分是空通的,骨骼血肉和五脏器官散布其中。我们的人际关系,再怎么亲密,彼此之间也是有距离的,并非完全透明而没有隔阂的。所以,宇宙天地以及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空中包含万物的构成。
《道德经》第11章云:“三十辐,共一毂(gu),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因为车轮的虚空,才具备车轮的功用;正因为房子内部是空的,才有空间可以住人。所以,“无之以为用”,正是事物虚空的特性,成就了事物的功效。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就是告诫我们要从宇宙天地之道中获得人生启示:觉悟的人生,应是“无中须有,有中要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状态。
“无中须有”,一穷二白的流浪汉也并非一无所有,他有属于他的快乐和幸福。此句砥砺我们:不管现实多么惨白,也不能万念俱灰,也要有憧憬和追求,“自由在高处,梦想在远方”。
“有中要无”,你拥有再多的财富和资源,也要认识到这些都是虚妄的,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转瞬即逝。你不要执著于这些身外之物,你也不要妄想去控制它们。能看空附随于你的诸多物质与外缘,你才能免于颠倒梦想和恐怖,才能真正豁达解脱、得到心安与幸福。
“有亦可,无亦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持有这样的人生观,你才能达到了“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状态,你才能不卑不亢、宠辱不惊。
云门大师说:“转山河大地归自己,转自己归山河大地”,天道、地道、乃至于人道,其本质无二。我们要在日常的仰观俯察中去明了天地自然之道,然后参透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