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做片子的朋友经常拿文稿来找我帮忙修改,第一句话就是“斧头帮,动用你的斧头随便砍。“经我砍完的文稿,最后拍出来的时长少了近三分之一,按分钟计算片酬的朋友虽然也心疼,但看到之前毛线球一样杂乱无章的文稿精简后主题鲜明、逻辑流畅、颇具新意,也就忍痛割爱,从了我的”斧头“。
做银行宣传工作多年,感觉文章的病疴并非只有没东西写,写不长,还有就是主题不明,洋洋洒洒几千字,仔细一看一堆乱麻,能写的不能写的,生搬硬套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什么样的宣传稿是合适的?
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君子之文,必有其道。“载道”不仅要明道,还要通晓载道的方法,要以战略思维洞观全局,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以辩证思维看问题,瞰全面,察过程;以底线思维定边界,尊重并把握新闻规律。
所以说文章并非越长越好,文章的长度和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并无直接关系,而长文却有与主题紧扣不紧、冗余拖沓、故意凑数之嫌。文章越短越体现作者的功底,短文不得放纵笔墨,不能满足于场面的鲜活,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论述、每一个标题、每一个词句都要为突出鲜明主题服务。
合适的宣传稿件符合三点基本要求。
坚守大局观不丢底色。宣传工作必须要有大局观,即宏观意识、战略眼观。要用宏观视野去捕捉和把握微观性的新闻现象、新闻素材,将宏观和微观相互融通,用新华社著名记者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
有时候报道中的一个词用的是否得当都能体现大局。有个案例说1961年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上最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在报上发的消息中看到一句话:“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的走下飞机。”总理当即找到记者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总理又谆谆告诫,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现在天灾人祸闹的我们饭都吃不下,我周恩来作为国家的总管,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的宣传上不合于国情,下不安于民心,群众看了会怎么想。所以宣传工作者平时多看多留意时事政治、法律法规、民生热点,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在掌握了大量微观素材的基础上,再把它适度提升到宏观的高度,真正凸显其价值和意义,就能写出在宏观层面上有指导性的好报道。
擎起内容大旗提升成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不如自己领悟。这其实也道出了宣传内容质量螺旋式升级的方法。做宣传工作必须要通过阅读加强学习,再忙再累也要读书读报,勤于思考,边干边总结,厚积才能薄发。读有字之书更要扑向大地去读无字之书。走向基层、走进群众、深入实景、亲身体会。高人藏在田间地头、隆隆车间、市井集市,他们指出的路是民生、是时代。最后还要回归内心去领悟,要静的下心,耐得住寂寞,凭良心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打磨。写作跟前,没有什么天选之子,只有千锤百炼——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宣扬正能量增强亮色。有些报道为了抓人眼球,把故事整得“凄凄惨惨戚戚“,为了体现人物的先进典型,把奉献无限扩大不近人情近乎神。我们的报道强调直面现实,强化问题意识,绝不是简单、直白的把问题和盘托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容易的,但是要引导读者正确的看待问题,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是艰难的。反映问题的真实现状不是报道的目的,迎着问题出发,解决问题才是报道的目标。给读者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这是宣传报道必须旗帜鲜明予以坚守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