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是不是你有牢骚抱怨时,收到最多的“劝慰”可能是“你要换个角度靠考虑问题”。换,当时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倒霉的人,还要为对方着想,谁为我着想,心里真是100个不愿意啊。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对方却不能接受呢,到底什是换个角度,换角度要注意什么呢,换角度要用什么心态呢。
举例:一对夫妻,妻子说,你为什么常常晚回来?丈夫会是什么态度呢?
结合这个例子,角度可以怎么理解呢。
首先站在丈夫的角度,
第一种情况他认为妻子应该理解他,他一周七天只有一天晚回家,老婆就这样说自己,其它六天为何不看,很努力赶回来的六天为何不看。他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常常二字上,内心充满反感。
再站在丈夫的角度,这时觉得妻子是在关心他,希望他早回家,但是妻子的用词有点不符合实际情况,也许他会这么问:老婆,你是说常常吗?
丈夫若是站在第一种所描述的角度,一场争吵或是冷战在即,若换成第二种,用询问的角度妻子可能会有所觉察,发现自己用“常常”不太妥当,可能会改口问 ,“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呢”?这是不是会少很多曲解和误会。
当能够抽离自己,审视整个事情的过程时,适当引导对方看到问题所在,努力让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看到这些,也就能想到解决问题是有多个角度的。
再来看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一不留神换角度变成了拿主意:
甲:我以前有时也会心情不好,看着不顺眼的就对老公发火,指责他做事不用心,敷衍了事,总是我说了他才做,特别生气。现在呢,我会事先沟通,告诉他因为某事他没有做好而生气,但不会吵起来,会心平气和的告诉他我的想法,然后他自己选择做不做,我也不指责了,就事论事,这样的方式他明显地比以前能接受一些。。。。。
乙:你们都是幸福的,还能指责老公。以前我只求我前夫不要动不动就说我,我已经很开心了。
甲: 恭喜你,获得重生,但是要认识到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前夫
这样就不会再选择同类型的人,是不是自己的择偶标准需要调整一下,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过你所经历的是你人生的财富,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你现在有健康的身体,和自由,比什么都强。
乙: 多谢指教。
甲: 我是新来的小白学员,不知道天高地厚,我的太过热情的劝说,请老师多包涵以后还有很多问题向老师请教呢,很高兴认识你,只是实在不好意思,莽撞了些,还请以后多赐教。
到这里对话的方向已然发生了扭转,我们来看看这段对话是什么问题。
首先甲的问题是先入为主,直接给别人提供意见。意见本身先不去讨论对错,关键看看对方是否有意愿需要你的建议。给别人建议之前要换个角度想想对方是需要帮助还是倾诉,“我”为什么会想直接给别人建议。
其次,乙的“你们都是幸福的,还能指责老公”是不是也有问题呢?为什么有老公指责就是幸福的?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这样想想是不是觉得,这里是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苦衷呢?
再次,看到乙的这番话,甲依然在自说自话,恭喜乙获得新生,要乙调整自己的择偶标准。甲没有关注到乙话里的意思还在其次,直接开始否定乙的择偶标准,这就有趣了,难道离婚就一定是择偶标准出了问题,这个有直接因果关系吗?乙也没说自己的经历是不好的,甲咋就知道了呢?看来甲自己没有意识到这并没有直接关系,也没有意识到有一些是自己的主观臆测哦。
最后甲的话锋直接逆转,这里面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还是乙心思细腻敏锐,问甲:你是从哪里发觉莽撞了啊?(这句很有趣哦,意识到自己莽撞,一定是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不莽撞,那么她是如何知道的呢?是自己觉察到的还是。。。,或者她对莽撞的定义是什么呢?)
整个对话框内没有谁说过甲啊,是什么让她认识到自己莽撞的呢?话锋转的太快了,这里面发生了什么?
看看甲的回答: 高人指点我的,意识到我的莽撞,你没有传达寻求帮助的信号,我也说得太过了。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的事,可以安慰,但要适可而止。
这段对话非常好,什么叫换个角度,跳出自己的感受,多问问对方为什么,需要什么,搞清楚双方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双方看到多种可能,看到自己本身的局限,才是重要的,否则对话就会陷入自说自话,或是替人拿主意。一问一答之间的趣味是无形的思想在过招。
看到了吗?有时候我们就是这样无形中越界,无形中流露出自己许多自以为合理的观念,当把自己抽离出来之后,再看你还觉得那些观点是一定成立的吗?还是自己主观臆断出来的呢?
再来讲一个妹妹的故事,她的话几乎可以杀人于无形,大家都说她暴躁,她自己却不明白所指。
单位来了个实习生,要她指导一下。好么,实习生一问她问题,她就是这句,你不要这样做,这怎么行呢,你要去看书上怎么说的啊?按书上说的弄啊!
实习生没办法,就问另外一个同事,这妹妹又来了:对呀,你要问你**哥,他解释的可好了,保准让你开心,让你听懂,他好厉害的,你还是别问我了,我呀是不适合给别人做老师的。(咦,谁说你是我老师了?)
实习生直接沉默,沉默。(他讲的是否让我开心,我都不知道你咋知道的?)接着她一个人又开始唠叨:我刚来公司都是去复印资料的,从来没有专业上的事情让我做,你看你多受重视,有专业的事可以做,还要有人教你,多重视你啊。。。。
这一串连珠炮,实习生已经不敢说话了。
这妹妹知道自己不会说话,但是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她所有的判断基本都是自己的猜臆和直接断定,不需要别人确认,更不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无形中就沦为“暴躁”而不自知。
如果能够仔细问问对方哪里不明白,或者让对方解释对相关条款的理解,是可以发现对方的误区在哪里。在她内心里认为,在自己是实习生时做的是复印资料的事,自己是不被重视的。凭什么这个实习生就要如此受重视呢?内心的不平、不满开始宣泄。
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之前,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是以一个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来沟通。这样才能谈的上沟通。若无此心,终将变成指责和抱怨。
下次再劝别人换个角度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也许会找到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