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是写作班的同学推荐给我的,而我真正被他吸引的,是书名下这句“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以及封面的语录“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这两个目的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犯同一个错,那就是在追求生活的时候,最后追求的是大家觉得好的东西,活成了大家觉得好的样子,真正的自己却“被迷失”了。
古典老师在书中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例子,风趣幽默地解码一个个思维的秘密,告诉我们可以推掉传统思维的墙,可以打破现状,让你突破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不再自我束缚,可以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心情去感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改变命运的钥匙,从而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2
这篇文章最感染我的是接近结尾一个章节。
生命不是用来等待,而是用来穿越的。
这个章节的开篇是引用了特蕾莎修女说的一句话,“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它只需要你尝试”。
而且古典老师引用的例子也很接地气,读着读着,感觉就是在说我们自己,或者就是身边的某某某。
我从深圳到北京的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了,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花四个小时,学了三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三分。
我又问他:“现在你每天烦这个事情大概花你多长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半年了,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我说:“如果用你烦的时间来学习,有没有可能考研早就过了,反正是花时间,与其花时间郁闷,还不如花时间学习!顶多就是不过,那也多学习很多东西,不学白不学!”
你有没类似的经历?每天晚上睡前告诉自己要早起锻炼,等到早上闹钟响了以后,就在纠结穿哪套衣服,天气好像不是很好,那到底还要不要去跑步?
做了减肥计划,想明天开始准备减脂餐,临近饭点就在纠结,减脂餐吃了到底有没有效果?是自己做还是叫外卖?
日复一日,你每天都纠结得要死,最终没有一个满意答案,当然,最终也迈出一步,也没吃一餐减脂餐。
就时间成本来说,古典老师总结了一句话,“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样等待的成本如此高,为何不用这个时间在穿越呢?
假如你不知道如果计算这个成本,可以像老师在书中列的清单这样自己写一下:
比较过后,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3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正处于“等死模式”,比如说早起跑步,或者是去健身房、减肥等事情,每天在准备行动之前都会很纠结,今天天气不是很好,我的这双跑步的鞋子不是很舒服,健身房里人太多了,这个时间好像也不适合运动,我只有这点时间是看书还是打游戏……
时间一天天过去,你仍然在天天纠结,始终没有迈出开始的那一步,活生生的将自己推进了这个等死模式中。
4
“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1/3。”
除了“等死模式”可悲,还有“开始爱好者”也让人备受折磨,“开始爱好者”就是指制定计划而不去行动。
健身卡办了有两年了,去的时间远远不足两个月;制定了每月读两本书的计划,书买回来了,拆封拍照发朋友圈后,就没了下文。
我们自身或者身边丝毫不缺类似的例子。
不管结果如何,开始行动是最重要的,坏的开始也等于成功的1/3,如果没有开始,就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不能让情绪或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阻止自己的行动,只有行动、自律,才能更自由的获得成功。
5
《战胜拖拉》一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假如不想让自己处于等死模式,也不想有这种焦虑和负罪感,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做一个行动的执行者,而不仅仅是开始的爱好者,只有真正执行了,你才能体会到在行动过程中的那份乐趣,要成功是日积月累结果,而在行动中获得的快感足以战胜你之前纠结的郁闷。
6
古典老师在书中还解密众多幸福之源,会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这本书会勾起你所有的兴趣,读完之后,会被感染得很彻底。
我们要学习古典老师提到的每一种拆掉思维里的墙的方法,要打开我们自己的思维,走出生命的困境,探索一个全新的思维世界,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