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感觉有些忙乱,家里添了孙子,两个月大。一家人手忙脚乱,照顾大人的吃喝,对付小孩的哭闹,两天下来不知东西南北。初二媳妇回娘家了,送走了一家三口,我也该准备回我的娘家了。
提起回娘家,不得不说是我一辈子的伤。当年少不更事选择了远嫁,90年代二百公里不得不说着实是距离。出嫁前的一切幻想被现实打的粉碎,来回的路虽说还算方便,四个半小时的火车或者大巴车,但毕竟不能随意来回,于是回娘家对我和父母都成了一种奢侈。
记得出嫁的第一年过年,我和老公回家那天,由于当时没有电话可联系,爸爸拿着自制望远镜在村口不知望了多少次才看到我们。当时只是一笑了之,现在想起不禁心酸,父母的无奈与伶爱全在其中,做儿女的却全然不解。
之后自己有了孩子,回娘家就更是问题。无奈父母只能远途跋涉来看望我,半年看一次已算不少。与父母相聚显得那么的难得。
孩子稍大点,我就能在假日回娘家了,次数增多,辛苦也增加。那时的火车节假日人特别多,就是勉强挤上去也是没座位,四个半小时的站立,时不时有人路过还得侧身让道,度时如年。还好家乡所在地交通方便,可以坐长途大巴。可也有一次我和孩子就坐在过道的马扎上度过了四个多小时。
有一年国庆节,一号是个周一,当时信息不太流通,不知道我哪天会回去的妈妈29,30号在村口等了我两天都没等到,因为她觉得是周末,我有可能回去。十月一号我在村口看到妈妈时,邻居告诉我,我也是一笑了之。之后返回单位和同事说起时,有个老同事眼里流了泪,她说你妈妈心里有多苦你知道么?这种感觉我多年后儿子离开家,思念儿子时我才理解。
随着经济好转,大城市有了超市,于是我回家去超市给家人买东西成了必须,各种吃的用的,我尽量买,弥补自己长时间不能看父母的遗憾。于是回家大包小包成了风景。天知道我拉着孩子,提着重包,在人群中是如何行进。然而回家的热情丝毫不减,感受了别人的冷漠才知父母的爱有多深。
公用电话亭的出现,让家里没电话的贫民也能给亲人打电话,传递信息比写信快了不知多少倍,还能听到亲人的声音,倍感幸福。于是相约打电话,一周一次,一次十来分钟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一周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刻。电话那头妈妈的种种叮嘱和关怀变成一股暖流源源不断的涌过来,支撑着我在远方顽强的生活下去,感觉自己在陌生的城市不孤单。
那年头火车提速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终于回家的火车从四个半小时提到三个小时。再后来有了高铁,直接变成了一个小时。再后来有了自己的车,可以随时出发回家了。然而回家的次数却没有因为便利增多。
不得不说现代社会的发展让人们之间的距离变的不再遥远。从一周一次相约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到家里有了固话不用再相约,到有了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通话,再到视频聊天。随时都能相聚,让回家变的不那么重要和必要。但这一切是各种便利造成的?
不知何时回家的热情越来越小了。父母有他们的生活规律和圈子,我发现我难以融入了。甚至因为我的出现打乱了他们的生活。我回家期间,他们恨不能把所有好吃的都让我吃了,好用的东西都给我带上,这让我更加惭愧自己的远嫁。只要父母安好,我不想搅乱他们的平静。
这不,初三回家初七走。妈妈心里空唠唠的,找人在家打麻将去了。每次相聚以后的分离必然造成寂寞,不忍让妈妈一次次感受相聚以后的空寂,不聚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