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铤而走险
【拼音】tǐng ér zǒu xiǎn
【释义】
铤:快走的样子
走险:奔赴险地
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春秋时期,一百七十多个诸侯国互相争权夺利。到中期,晋国和楚国成了两个阵营的首领,势均力敌。
公元前610年,晋国会聚了一部分诸侯国,一起向楚国示威,施加压力。晋国国君怀疑郑国与楚国暗中勾结,怀有二心,不肯与前来的郑国国君相见,弄得郑国十分尴尬惶恐。郑国公子归生便给晋国执政大臣赵盾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郑国和晋国一直很尊敬友好,但仍不能使你们满意。我们如今左右为难,既怕得罪晋国,又怕得罪楚国。就象一头被猎人穷追猛赶的小鹿,本来是不愿意离开肥嫩丰腴的水草和森林的,可是一旦被猎人逼得走投无路时,再危险的悬崖绝壁也会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如果你们把我们逼急了,郑国也只好铤而走险,去寻求楚国的保护了。那时,你们晋国可不要后悔呀!
赵盾接到信后,认为很有道理。便说服晋国国君改变了对郑国的态度,以免他们投入楚国的怀抱。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郑国时而依附晋国,时而追随楚国,弄得晋楚两国都哭笑不得。
【例句】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许多生活不下去的劳苦大众,就不得不铤而走险做盗匪。
【近义】
逼上梁山
【反义】
谨小慎微
【用法】
多用作褒义,有时也用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