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国营农场,妈妈早早去世了,爸爸也像是未长大的孩子,根本不懂怎么做父亲,经常把我丢在家里东南西北到处走,于是,我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
小时候那可真是野啊!
夏天到了,几岁的小女孩经常就穿个大裤衩,在南瓜地里跟小朋友们玩地雷战,滚来滚去的。偷西瓜偷香瓜偷甘蔗吃是常有的事情,拖拉机拖一车的甘蔗晃晃悠悠,我们这群坏孩子扯一根下来直接就是一捆,拖到僻静处大快朵颐,晚上经常在草垛里面玩打仗游戏,偶尔睡在院子里的凉板床上看星星看月亮边喂蚊子,听着爸爸给我唱歌,那首歌我记了一辈子《谁不说俺家乡好》,我想,我对音乐的热爱,是爸爸带我的最直接的影响。
秋天到了,荷塘里的掉在淤泥里的莲子被我们当宝,哪怕一身的泥巴也要捡起莲子吃,孩子们比赛谁捡的多。棉花地里去帮大人摘棉花,好像是一毛钱一袋,摘着白花花的棉花画面,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
冬天的打雪仗堆雪人,春天在田野山间采摘五颜六色的小野花等等这些构成了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12岁后到了奶奶家,再也不是野孩子,时时被管束,这也不能那也不许,于是,我的童年画面也就自然而然截止了。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大概的经历都差不多,只是没有我玩的那么畅快吧!
回到现在,我们孩子的童年完全跟我们不一样,几乎是游戏、iPad充斥着孩子们的世界,偶尔出去游玩一下也匆匆而过,少了跟大自然相处的体验和感悟,这就带给我们思考:在有条件的时候,我们是否要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些有别于游戏、ipad以外的快乐?
我们的孩子再过十几二十年的时候,肯定是在非常丰富的互联网和屏幕的社会里,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如果仍然拥有某一种对于大自然的,对于食物的,对于空气和水的这种在地球存在了很久的东西的连接感的话呢,他就有这种超越数字化时代和数字化世界的一种能力,那个能力和幸福感,我相信在未来会变成一种核心的价值,或者说自己有一种真正“旅游”的能力,就是说从日常的,乏味的状态当中离开,进入到自己一种可以沉浸其中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的那样一种空间和时间或者氛围里去,这就是人生的一个基本的资产,就是抽离正常状态,进入到奇妙世界的一种能力。
诗人顾城的一首诗里描述了一件事情,他的祖母搬家的时候,总喜欢保护一个小篮子,不时的拿出来翻看,里面的东西是用很多布料包裹着的一些他们都没有见过的玻璃纽扣,顾城问祖母这是什么?祖母有点害羞的说这是她十几岁的时候一个小男孩追求送给她的礼物,当祖母去世后,顾城想起了这件事,写出那句话:你用一生的时光相信,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每当我想起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我有什么东西是用一生的时光相信,就是珍视它,就是搬多少次家也要第一时间想起的放稳妥的东西?有些东西其实既不是文字也不是语言所能表达,故乡的栀子花是童年的记忆,每当闻到栀子花的香味,总会有一种扑鼻而来的幸福感,深深的,浓浓的,我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沉溺和陶醉其中,原来一直以来在童年的时候有些很奇妙的味道,有些很奇妙的声音,有些很奇妙的光线,包括那个情景,会合成一个全息的影像,立即构成了你整个性格底层的幸福代码的连接点,时间久了,可能被琐事缠绕你都不记得了,但是在合适的时间点,可能一下就触到了你那个连接点, 那种陶醉让我们觉得原来此生你的幸福就在这里。
孩子们的世界由父母去创造,城市里的孩子世界陷入了两个极端,屏幕和兴趣班世界,现代社会总是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心灵的成长,忽视孩子的体验和自身感受,多年以后,孩子会成长得特别机械化,不能发自内心的去享受生活,一切以机械化的跟风为主,很多学琴长大的孩子再也不想去碰琴,我想这跟很多被逼学习长大的孩子对学习有一种深深的排斥一样,我们学校和家庭社会都没有在培养孩子提升独立自主对学习的兴趣方面下很大的功夫。要让任何的学习变成一种愉悦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是我们现阶段应该共同去做的事情。
每一个人都应该花点时间去寻找那个幸福的源泉,家长更应该给孩子去创造这样的幸福根源。这和你现在被网络上所勾勒出来所谓的成功幸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那个东西是你所有的源泉,那是你的根,所有的产品一代一代都会换的,像手机一样,但那种东西,在记忆的箱子里,压在箱底的底层那种东西,可以说是你幸福感的黄金储备,让我们都花一点点时间去寻找那些自己内在的童年的那个最好的幸福的源泉,与他建立重新的连接,这个时候你就突然发现,你的很多的焦虑,很多的烦恼都可以借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给你寻找了一个庇护的场所,是你所有最坚定幸福和快乐的来源。(吴老师分享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