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这件事,还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其要领。我一度困惑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不强,遇到问题的一瞬间,脑袋通常一片浆糊;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罗列。而那些解决问题的高手对抛过来的问题,很短的时间就能拿出方案,逻辑清晰、角度和观点深刻而独特,这本事我超级羡慕。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是思考不够认真?从小老师就把“认真思考”挂在嘴边,我发誓真的非常认真!那就是思考的时间出了问题?笨鸟先飞,多花点时间思考?事实证明,思考的效果和投入的时间并不成正比,或者说没有正相关。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平井孝志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从模型及动力机制来思考现象》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就是深度思考——基于本质的思考。
因为本质是引起问题或现象发生的、隐藏于背后的真正原因。比如辅导家里的小学生做题的时候,如果他今天概念没弄清楚,单纯做题,可能这道题会了,下一道还不会。只有把概念深刻理解了,才能举一反三。基于现象而做出的判断就像庸医治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而只有关注问题本质的深度思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者平井孝志东京大学硕士毕业,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商学院读MBA、取得博士(学术型)学位。曾任职贝恩咨询公司、戴尔、星巴克,现在是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一名合伙人(罗兰·贝格咨询公司(RolandBerger)自1967年在德国建立以来,已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源于欧洲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面对各种企业难题,怎么能切中要害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这是必须具备的本事。
下面我从三个要点分享一下,学习这本书的体会:
1、为什么要深度思考?
2、深度思考的障碍有哪些?
3、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要点一:为什么要深度思考?
因为信息激增。据统计,2008年一年的信息增长量超过2001年到2006年这六年间的增长量总和,如果算上近几年自媒体的发展而产生的信息,估计已经到了可怕的程度。现在思考的时候不是担心信息不足,而是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如何甄别、如何取舍的问题。
还因为世界变得复杂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世界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大家只要上车,就能跟着发展,享受红利,世界看起来很简单。但经济发展放缓了,比如现在的日本、美国、欧洲,不再是大规模发展,各种红利消失。怎样生存下去、发展得更好?世界变得扑朔迷离。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基于本质的深度思考,才能在大海退潮的时候,提前做好准备,不做那个尴尬的裸泳者。
要点二:深度思考的障碍有哪些?
深度思考的好,不言自明。可为什么“臣妾做不到呢”?平井孝志列举了九个思维定式,就是让思考流于表面的、不易察觉的思考方式,是限制或者阻碍我们进行深度思考的“坑”。
比如第一个思维定式是“因果倒置”。作者举例说:“好累啊”,而一般的建议是“那就好好休息吧”。仔细想想,“好累啊”这是现象和结果,不是“因”。如果把结果和现象当成“因”,就会停止思考,不去考虑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好累啊”的“因”可能是总熬夜、可能身体出现问题、可能压力过大等。只有找到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第二个思维定式是“满足于普通解”。作者解释说,如果你给出的答案对谁都适应,换个主语也不违和,这可能就是肤浅的答案,满足于普通解。比如“我胖了”,建议是“要少吃多运动”。这是无比正确的答案,就是没什么卵用,因为道理大家都知道。于是该胖胖,该吃吃,该宅宅。要找到真正的原因,不满足普通解,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被执行和推动。
另外有四个思维定式,“依赖框架”、“范围适应”、“止步于关键词”、“执著于初步假设”是让人陷入两难窘境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这些思考方式本身很好,但如果过度依赖,就像手里拿着锤子,看谁都是钉子,就犯了“绝对化”的错误,阻碍了深度思考。
还有三个思维定式,“忘掉思考的初衷”、“偏重过程”、“失去独立思考”则是让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大门外徘徊、不得进入的障碍。
要点三: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到底什么是深度思考?
平井孝志结合麻省理工学院经典的系统动力学理论,给出了深度思考的定义:深度思考=模型*动力机制
什么是模型?模型就是产生某种现象的结构,包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那什么是动力机制?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的运动和结果。
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着引发现象的模型和动力机制。而深入思考就是找出隐于现象背后的模型和动力机制。然后改变模型中的某个要素,即支点,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改变事情的走向,使问题得以解决。依据这个公式,平井孝志将深度思考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深入思考步骤1:建立模型。
建模更像是拆分问题,确定导致现象发生的各个要素,去掉细枝末节后剩下的那个或几个“元要素”,然后确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之间。
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必须考虑的,而相关关系可以摒除。作者举例,“英语学习好的员工工作能力强”。很显然这二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因为中间隐藏着一个因子是“员工很努力”,正因为很努力,英语学的好,工作能力也强。所以相关关系不能进入模型。
建模首先要考虑5个要素::输入源、输出点、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影响者。比如新加坡航空公司为什么会如此成功这个问题,作者给出的模型如下图:
另外建模要考虑层次:五个要素构成了要素层,那还有没有其他层次的要素影响模型呢?比如要获得一场比赛、当天的天气如何、跑道情况、吃什么、竞争对手怎样,就是五要素构成的要素层。另外向上一层有技术层面的要素,向下一层是体力层面的要素。这些都会影响比赛的结果。建模的时候考虑层次就是将视野拉远,不再局限在一处,也就是从微观到宏观;通过考虑其他层面的影响要素,来获得解决问题的突破控,继而从宏观到微观。
深度思考步骤2:解读动力机制
建模只是画了一张静态图,不存在动力机制。所以需要引入时间的维度,在一个长的时间轴上看模型的运动的走向和结果。如果只是在一个时间点看模型,各个要素关系是固定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要素的增缩、强弱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关系可能走到完全相反的方向。动力机制的代表模型有以下六种:
深度思考步骤3:寻找改变模型的策略
想要本质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模型入手。因为模型是隐藏于现象背后的,如果从现象入手采取一些措施,模型纹丝不动,也就是各个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在,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怎么改变模型呢?平井孝志的建议是找到支点,支点是以最小努力获得最大效果的关键。如何找到支点呢?作者给出了5个策略:
正确理解前提条件;
原因不一定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与结果接近;
扩展现在的“思考范围”,考虑到受影响的方方面面;
提升视角,尝试偶尔放下眼前的问题;
想想我是如何思考的?对思考的顺序和判断标准进行思考;
深度思考步骤4:行动,从实践中获得反馈
深度思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再实践中不断练习、应用,然后获得真实的反馈,进而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效果。
另外作者还给出了提高深度思考的6个日常训练方法中,其中之一是“利用报纸杂志的标题开始联想”,具体怎么做呢?
当我们看到报纸或者杂志上的文章标题,先不要着急读下去,而是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五要素可能是什么,从而建立模型;其次思考这个模型的动力机制,想想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吗?10年后20年后会如何?最后才是读原文进行验证和对比,看看我们的思考和作者的思考有哪些出入、孰优孰劣,有哪里需要反思,又有哪些需要借鉴等等。这样的方式非常有利于训练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总结一下: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就是让思考不再浮于表面, 通过模型和动力系统来深入事物本质,拨云见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思考有效率高下之分,低效的思考其实就是用假装的勤奋来掩盖真实的懒惰。愿我们都能深度思考、表达有力、生活透彻、工作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