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最后一天,驱车一小时,来到阳澄湖镇,挖藕。
到目的地,是大片农田。其间很多水塘,种着鸡头米、莲藕。过了桥,搭着一个蓬,十几个老奶奶正围坐在一起,剥鸡头米。
挖藕需要穿下水裤。姐妹俩跟着爸爸选了合适的下水裤,穿好。我不准备下水,负责拍照。
沿着细细的田埂,来到荷塘。两边都是,面积很大,听老板说,可产几万斤莲藕。此时的荷塘,荷叶已经枯黄,错落地立在淤泥里。间或着几片绿荷,显出一点生机。
试探着下水,水不深,但容易陷进去。姐姐很快适应,已经自如地走起来。妹妹胆小,扶着爸爸走。不一会儿,爸爸挖到了一段,只有两节,个儿也不大,但足够惊喜。
我站在岸上,看着他们,秋天下午的太阳依旧很烈。与其暴晒,还不如一起下水。便也穿了下水裤,跟他们汇合。
淤泥很软,一脚下去不容易拔出来,得把脚左右迂回,才能渐渐移动。这种经历,小时候是有过的,在秧田里插秧,在渠道里捉泥鳅,那时赤着脚,踩在泥里,是最真实的感觉。如今,隔着下水裤的套鞋,有一点点异样。
挖藕需得动手。沿着荷叶杆子往下,在淤泥里掏,连续掏了几根,都一无所获。
俩姐妹便教我,说要在一处,沿着根挖。它们的底下的根很长。看来,任何事情都得认准目标,不可三心二意。
找准一丛荷叶,沿着粗糙的荷叶梗,往下挖。摸着根茎,一路延伸,盘根错节,底下是另一个世界。后来,索性跪在淤泥里。果然,摸到了凸出的根茎,但并没长大。再往下,便摸到一节大,连着很长一段。“我摸到啦,很长的藕。”妹妹跑过来帮我,我们把淤泥往边上放,小心地从泥里掏出来,从头到尾,足足有五六十厘米。
我们欣喜不已,忙叫爸爸拍照。再看妹妹,手上、身上、脸上全是泥,成了泥娃娃。
渐渐地,我们都摸出一些门道来,篮子很快就装满了。爸爸采了绿色的荷叶,戴在姐妹俩头上,瞬间成了偷菜白莲回的“小娃”。
挖了两个多小时,上岸,冲洗,拎着战利品,迎着夕阳回家。
爸爸做了清炒莲藕片,味道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