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老师讲到时间管理极具个性,对于一个任务的完成的不同阶段我们应该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任务的的完成,我们涉及到四个阶段:目标、计划、执行、反思。
之前看到时间管理的书籍,我都是不思考的拿来主义,只要是觉得有启发拿来就用。从来不去想,是否真的对自己有用,或者说应该在什么场景下适用呢?
时间管理训练营解决了我的终极问题。它不仅仅帮我重新定义了时间管理的意义和效果评估,更加重要的是,我对方法论类书籍的重新审视。
所有的方法论书籍都是有适用场景的。
回归到时间管理这个问题上来。
我们可以罗列出一堆工具,据不完全统计,我使用过的工具有Forest、番茄Todo,甘特图、学习计划日程本、滴答清单、SMART法则、清单法、任务分解法、达目标、烂开始、四象限法则等。
用了这么多方法为何还是做不好时间管理?
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比如清单法容易让人产生焦虑,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事。
任务分解法并不适用于新项目。
四象限法则容易让人陷入纠结中,哪些是重要不紧急,哪些应该分配到既重要有紧急呢?
所以对于方法的应用,尤其应该重视他们应用的场景。
看到小强老师的这张个人效能环,我才知道在某些时间点我用错了方法。
从这张图,我们很容易看出,对于完成一件事得不同阶段,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我的问题,没有分清楚问题处在哪个阶段,常常把目标和计划混为一谈,SMART是用来明确目标的,而四象限不是用来制定目标,而是用来分清目标轻重缓急的。
而且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正是这些事决定着你的未来。
那么做时间日志帮助我们认清问题,可以反过来帮助到下次更加精细的计划。那么它是属于反思阶段的工具。
市面上执行阶段的工具很少,之前我用forest现在用的番茄todo,我们在执行时为了对抗人性中畏难情绪,最好做一个心理暗示欺骗下自己:我做10分钟就好。因为“拖延症”同样能够帮助我们做事超过10分钟,甚至帮助我们完成这件事。
forest和番茄todo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设定时间最高长达3小时,最短10分钟,即使时间到了你还在做事,时间仍然在记录。但是它没有白名单,一切软件都禁用。
后者都是25分钟默认时间,时间到了计时终止,不利于记录,但是番茄todo有白名单设置,在使用期间可以查单词,看书等等。
我们通过个人效能图可以清晰的分析自己所处的阶段,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来找到对应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