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汉语国际教育一班 3160108103 郭湘茹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改作而成的画。所以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一个好的作品,如果单单只是文字,或许还没办法吸引人们的眼光,但如果有画面感,往往可以给人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在我看来,在没有视频技术的时代,《洛神赋图》就是顾恺之在《洛神赋》的基础上,把故事中的一草一木,人物的一颦一笑,作者的千情万绪都用画表达出来。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简单来说,《洛神赋》描写了身居高位的男子与倾国倾城的洛神邂逅的故事,河神的绝世美貌使男子如痴如醉,但洛神最终离他远去。我将三部分归纳为以下:
第一卷是初相见:在《洛神赋》中曹植原话说:“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是曹植第一次遇见洛神时对她曼妙身姿的形容。意思是: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而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从右端开始,第一部分描绘了黄昏,曹植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曹植深深的被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的洛神所吸引。这时候画中有一个很细节的动作,曹植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这是为了体现出曹植见了美人便停步不前。随之又有一系列神态的描写,将随从们目光呆滞与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做对比。顾恺之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洛神赋图》的第一部分顾恺之将神情动作相结合。
(初次相遇,被深深吸引)
第二卷是恨别离:看过《聊斋志异》的都知道,人鬼殊途,而人神也注定不会有结果。这一部分是全画的高潮,也是顾恺之着力重点描绘的部分。首先是对物的描绘,以悲景衬悲情。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云车、云气都作在天空中作飞驰状,离别场面热闹异常、如醉如痴。其次是对人神情的描绘,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洛神不停的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随着二者距离越来越远,衬托出曹植与洛神心中无奈分别的苦痛,使画面中无法相守的悲伤气氛更加浓烈。画面由近及远,层次分明,把洛社与曹植的离别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爱而不得终别离)
第三卷是抒思情:思念之情总是后知后觉的,画中曹植就驾启程以后,两人才慢慢感受到对彼此的相思。对于这一部分,顾恺之又是如何用画来体现这种深刻的感情的呢?画中描绘的首先是是洛神离去之时,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倩影,这是即将离去的悲情;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己,所以更深一个层次的描写是曹植的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无论是物,还是人,甚至是此时的情感,都是层次分明,层层叠加,充满浪漫神秘的爱情色彩,于是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离开依旧思念伊)
这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如果要问我,哪一部分是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定不会是高潮那一部分,而是第三部分。因为我觉得难舍难离很简单,离开以后还不放弃的想念,很难。
总的来说,我认为如果把《洛神赋图》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它是一个全能的人。《洛神赋图》中,不单单是对人物的描写尽心尽力,对于山山水水,花草树木的描写也是千变万化,对于用来渲染情感的环境描写更是无可挑剔。作者用极具音韵美的语言将这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而顾恺之用极具形象的画作将这个从存有幻想到曲终人散的爱情故事展现给世人,这无疑是把文字做一个加工,给人更完美的视觉感受。有人说,如果看不懂这幅画,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认真爱过,可见这一幅画对于后世来说,还是有很多人如痴如醉,可观赏价值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