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就是嫉妒我比你过得好!”M啪地把电话挂了,这是2014年下半年的事情,也是M最后一次联系我。
M是我的好友,我们打电话说崩了,他挂断了电话,而我从此也长了心眼:只要别人不向我求助,就坚决不主动给出意见和建议。我一直坚守这条信念到今天,这个时代给别人建议太有风险了!毕竟,谁痛谁改变,不是特别需要我的人,哪怕是我的好朋友,我也要克制自己那种低水平的“助人为乐”的心!
说回正题,他昨天给我主动给我打电话了,希望我帮他分析分析,自己现在最大的难题到底要怎么解决。毕竟两年多没有打电话了,他虽然还是那个样子,但是我早已经不是2014年的我了,也没有了当年那种气氛的情绪,只是认真听完他的困惑并向他提出引导性的话术。
诶,有点尴尬,我是很想直接告诉他答案,像真兄弟一样,但是,我却启用了专业咨询师才有的套路。
2
他是一个银行的前台柜员,2014年的时候,我们最后一次聊天,他问我:“为什么你有那么好的工作,要辞职自己创业?”,我跟他说:“这个生活一眼看到边了,为什么不去做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世界这么大,一辈子又那么短,一定要把自己限制死么?”
他说:“我认为柜员是银行的窗口,是展示自己素质让客户对银行留下好印象的地方,是我们竞争力产生的主要窗口!这就是我的工作,这个部分是我特别擅长的,你看用了3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柜台副主管,晋升空间非常大!我现在做得非常开心,我为什么要像你说的那样——去冒险?”
当时我就很纳闷,一个用机器就能取代的固定化的常规工作,为什么要用人来做?你所擅长的东西,是那么一般,有什么好炫耀的?我说:“可是,银行的柜台,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啊,它的趋势是要被取代啊。你总不是因为营销能力不行,而给自己找的借口吧?”
于是,他说了那句话之后就挂了电话。
3
可是,两年半之后,他已经是营业部主任了,但是他说自己一眼看到头了,而自己的营销能力不行,在银行这个只看资源不论资排辈的地方,自己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并且,他手下的几个年轻人,因为有人际关系,有的已经成为了总行的机关管理者,还有的成为支行的高级客户经理了,但是自己却只能呆在原地。
现在他很想摆脱这个困境,可是却发现自己除了柜台的服务管理、基础业务之外,什么都不会了。虽然这会他的认知已经变了,但是要跳转到下一层次的能力还没有具备,所以现在整个人都特别不爽。
我在纸上快速画出他的核心冲突点:认知升级和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认知上已经不再认同自己原有的状态,但是想要提升的时候却发现能力不够,如果要攒能力的话,自己的认知又降不下来,这就是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
高不成低不就的解决方案蛮简单的,那就是:调整期待选择低就,然后调用一切资源为高成做准备。所以,我给他的最终建议是:调整认知,还是做好自己的营业部主任,但同时去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为了达成目标需要新增哪些能力,然后持续去做就好了。
4
这个咨询过程非常简单,我早就有解决这个类型问题的完整套路,那为什么要写这篇咨询实录?因为我得到了两条非常重要的推论:
- 当下的满足会让人掉入什么样的坑?
- 为什么不要用自己的核心优势去竞争?
首先来看第一条:当下的满足会让人掉入什么样的坑?
2014年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价值被充分发挥,自己做这份工作也很开心,这成为让很多人羡慕的人生。那个时候的M,没有任何困扰,就是在这个行业内全力以赴地做下去。可是,开心真的就是对的么?
我所受到的教育中,有很多人提出的观点都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比如说有句话叫“无限风光在险峰”、“快乐的地方不锻炼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苦难重重,你要用完整的自律去让自己摆脱困难”等等,都是于这个概念相关的。所以,开心的地方锻炼人么?如果太开心,这个地方对于自己来说,是不是标准太低,需要提高了呢?
通过熵的概念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系统都处于熵增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系统必将走向沉寂、所有价值终会被消耗殆尽。所以,这个系统必须要开放,有新的输入、补足新的力量,才能够持续活下去。所以,在M的例子里,他一定要去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挑战一些不可能,这样才能拥有更多不确定的可能性。所以,从熵的角度得到的结论是,一定要尝试完全不同的东西,忍受着不愉快,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换句我们常听到的话来说,生活在舒适区中,早晚有一天要不舒适,M就走到了舒适区的边界了。这种当下的满足很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路径依赖,并需要投入未来的机会作为代价。
5
再来看第二条推论:为什么不要用自己的核心优势去竞争?
这句话看上去和我们的日常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啊,基本上所有人都在费尽心思找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在职场中的稀缺性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变现。难道,每个人都做错了么?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核心优势”或者“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上,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澄清的点:你的强项究竟到底是什么?
彭小六是2016年知识网红圈中非常火的一个人,他很真诚、很实在,也对我有救命之恩,大家都知道他是简书一哥、是畅销书作家。他一直跟我客气说他在搞产品和系统性上搞不过我,可是,现实就是照妖镜,作为在同一个圈子里玩耍的两个人,我认为自己的强项能力并不比小六差,可我却远没有小六的能量高,这就能说明问题:我如果用我的强项能力竞争,只会持续地输下去!现实就是在这个圈子里成为高势能者拼的根本就不是这个。
这是小六做的一张图,这就是他用来在简书上成为一哥的核心心法(本图已经得到小六的授权使用)。他谦虚地说自己的文笔不好,可是文笔真的是顶级重要么?想想看,简书是一个靠文笔来拼的地方吧?如果真的这么想,那就麻烦了,因为有另外一个高手,用了十几种能力组合在和你竞争,你必然会被干掉。
好了,回到之前的关键问题:你的强项究竟是什么?绝大多数朋友告诉我的是某一项单独技能或者这些单独技能的组合,无论单项还是组合,虽然是你的强项,但是并不能构成竞争优势!真正的竞争优势是对多维度能力组合的认知和实践。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跨界打击!这就是罗胖为什么成天要去存量、不断增加增量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推荐大家要保持学习随机性的原因。
如果还不能理解,那就回头再看看我的朋友M,他认为自己的强项是:柜台服务能力,而恰好自己的岗位也特别需要,于是他就拿这个能力去竞争了。在一定范围内确实没有问题,但是很容易就会走到这个领域的边界,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更可怕的隐形问题,上文也提到过,那就是:路径依赖,由于比拼单一能力已经成功了,M就不会去考虑多维度的比拼,当某个单一维度完成后,自己就丧失了多维度生存的能力了。
想想看,我在某一个维度拥有10分能力,但是你在二维上有100分的能力,在三维上有1000分的能力,请问,我怎么跟你比呢?更何况,我还不见得有10分的能力呢。
所以,最后的结论很容易推导出,那就是:如果要用强项去竞争,必须把自己的强项调整为跨界的竞争优势,并不断保持跨界,这样才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6
总结一下本文的例子和两条推论,其实,M的经历隐约出现在我的身上。好在我天生是个爱折腾的人,搞了很多兴趣,有的也持续地做了下去,帮着自己走到今天,也帮着自己看到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知识内容提供者和知识服务提供者,最重要的并不是在某一项手艺远超出其他人,而是找到真正的竞争优势,组合自己的营销、品牌、人脉、产品,并在关键点上发力,这可能才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推而广之,看文章的你,是老师、医生、程序员、HR、产品经理,或者是创业者,我想把最后这几个问题送给你:
- 你在什么领域中和谁在竞争?
- 你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 你是在用单一的能力跟大家比拼,还是在用多维能力组合在竞赛?
- 如果你要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你要做些什么?
希望,我的思考过程,对你也能有所帮助。
假期第二天,不知道你怎么过的,昨天和孩子玩了一天,今天要恢复工作状态了,套路是:先把脑海中所有想法都整理出来,判断一下当下进展情况,判断哪个是关键重点,然后再安排计划。开始为后续发力积累能量了!
最后,我要看看哪些伙伴是我的真爱,一个问题送上:请看我的所有推送的图文封面图,都有什么特点?这些图片有什么寓意?请留言给我,答对的伙伴我会有份小福利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