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的作者,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提到“孔子厄尔作春秋”,成为后来主流观点的重要来源。其实在《公羊传》里的说法是,孔子修改了《春秋》,还有一种叫《不修春秋》的书,是未经孔子修改的《春秋》的原本,现今的《春秋》是经孔子修改过的。孟子则更进一步说,《春秋》是孔子所作。但《公羊传》和《谷梁传》都在襄公二十一年有“庚子,孔子生”。孔子怎能称自己为“孔子”呢?又《春秋》在哀公十六年写有:“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左传》也有相应记载。 孔子又如何知道自己啥时候死呢?可见,孔子修改《春秋》的说法是难成立的。况且,当时的史记称为“信史”,史官都是秉笔直书。一个很不着边的人去修改信史,是个极端滑稽的事!——他没那个资格,也没那个信誉。 作《春秋》则更显证据不足!而且,先秦时期,史是官,吃俸禄的,内史记言,外史记事。个人写作历史的没人给稿费,更要紧的是也没人认可!而且史官是以家族为单元的有传承的职业。一个政治爱好者心血来潮就整本历史写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个时代还没有那种冲动产生的逻辑前提和土壤。另有说法是孔子曾经和左丘明同观鲁史,这个可能是有的(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就是代理丞相)!也已经不简单了,要知道那个时代,一般人想看到国史也是不可能的,甚至二般的也没机会甚至资格观看!
再者,《左传》原来的名字叫《左氏春秋》,至少在司马迁时代仍是这名字,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说过,鲁国的盲人君子左丘明著有《左氏春秋》。而且在他的《史记》中经常有所引用,谈其出处时皆说《春秋》,所指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左传》。到东汉班固写《汉书》才使用《春秋左氏传》的书名,于是《左传》便成了它的简称,以后就习惯沿用下来。以至于造成了後来谬传什么左丘明的《左传》是来解释孔子的《春秋》的!种种穿凿附会之说甚嚣尘上,但很不负责任。
《左传》同《春秋》的关系古来争论不休。如果《左传》是解释《春秋》的,那么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可《左传》中有很多“无经之传”,甚至与经文相矛盾的传文!此其一;又《左传》通常是只叙述史事,并不解释《春秋》的经义!此其二;还有就是孔子是不讲所谓“怪力乱神”的,但《左传》中太多讲到占卜预言的内容了!而且事後或应验或不应验皆有交代。此其三;《左传》本来就叫《左氏春秋》,况且人家老左家本就是史官门庭,写《左氏春秋》也是分内之事,干嘛非让人家专业写史的去给一个非本业的人做的不务正业的事去做本业的解释工作呢?此其四;况且,那个时代的各国,都设置史官撰写本国的编年史,其中燕、齐、鲁、宋等国的历史均称《春秋》,也有叫别的名字的,如晋国称《乘》,楚称《梼杌》等等。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各国《春秋》都有其史官撰写。此其五;可见,说《左氏春秋》是来解释《春秋》的,极可能是个冤假错案!
关于《左氏春秋》的作者,有说是左丘明的,因为他是当时鲁国的史官。反对者的论据是:论语中有关于左丘明的记载“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由此推断“左丘明”是孔子之前的贤君子,至少不会晚于孔子,而且知名度也应该不小于孔子,不然孔子不会拿来这样作比!而《左氏春秋》记事的截止年代为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孔子死后11年!且文中提到赵襄子,是赵无恤的谥号,人死后才有谥号,而赵无恤的死又在孔子死后五十三年,所以是左丘明的可能性不大。其实,更简单也更可能的情况是: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就是左氏撰写的,或子承父业,或兄终弟及。左丘明只是其中之一。至于由文风而推断是出自一人之手,有些武断!弟子师承于师父,干出的活像师父干的,甚至以假乱真,浑然一体,本也是件很合理的事。何必非要硬说是出自一人之手呢?
由此可见,孔子作《春秋》不足信。《左氏春秋》本就是一本独立的史书,也并不是什么解释《春秋》的。喜欢造圣的人把偶像拔高到恍兮忽兮、若隐若现的位置,其实与偶像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