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问题。
前面有一篇更文,我讲了儿子的小学同学,小凡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儿子现在的同班同学——国栋。
无论从儿子还是昊妈嘴里,我都清楚地了解到,国栋是一个乖巧、懂事、好学的孩子。我想父母给他起名叫国栋,肯定是希望这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当然,这孩子也没有辜负这个名字。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们口中的“学霸”。
由于儿子和昊妈经常给我“普及”有关国栋的一些优秀事迹,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却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
可是,从初中的第一次月考开始,发生在小国栋身上的一些事情,让我替这个孩子担心起来。
姐姐的时刻“管控”
这是让儿子感到愤怒的一件事。
国栋的姐姐,跟昊妈一样,都是孩子所在学校的英语老师。不同的是,国栋姐姐教的是八年级英语。因为在一个学校的缘故,平时他姐姐特别关心国栋的学习情况。
第一次月考刚考完数学,没有顾及孩子下午还有语文的考试,国栋的姐姐就找到教室,把国栋训斥了一顿。
原来,数学一考完,他姐姐就到儿子的班主任那里看了国栋的答题卡。当发现孩子有一道简答题因为步骤不全失误两分之后,就气冲冲地来找国栋“交流”。
“怎么回事,你?怎么能这么粗心呢?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当着那么多自己的同学,国栋就这样被姐姐说了十几分钟。儿子说当时这孩子都哭了。
儿子说,这样的姐姐,真的是太不给国栋面子了,太伤自尊了!
妈妈的“完美要求”
这是让昊妈感到震惊的一件事。
事情发生在上周的数学和英语周测之后。
第一次月考,国栋并没有让姐姐失望,数学考了112分,总成绩全班第一。看到总成绩的那一刻,国栋的姐姐才算舒展了眉头。
然而,上周的周测,不知什么原因,国栋考的不太理想。数学和英语都只是刚刚100分左右。班级的名次自然就落后了不少。
孩子们放周假的当天,国栋母子俩在校园碰见了昊妈。作为一贯懂事的孩子,国栋热情地跟昊妈打招呼:“郭老师好!”昊妈于是跟国栋妈妈寒暄起来。当说到国栋这次的英语成绩时,为了鼓励孩子,昊妈对他们母子俩说:“一次考不好没关系的,只要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一定能考好的。国栋,咱们下次考个118、119怎么样?”
按照这个学校英语学科批卷的惯例,一般是不让出现满分作文的。所以119就相当于英语学科的满分了。昊妈这样说,是为了鼓励孩子不要灰心,继续加油,一定能有更大的成长。
可是,国栋妈妈的一句话,却让昊妈为之一愣,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国栋妈妈当时是这样说的:“119算什么,满分不是120吗?”听到这话,国栋当时的小脸立马就红彤彤的,有点儿想哭的感觉。
从那以后,只要一见到国栋妈妈,昊妈都是尽量躲着走。害怕再被她的话给惊到。
属于我们大家的反思
我记得张丽钧老师曾经说过,很多教师的孩子之所以学习不好,主要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教师思维”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发现一点找错就不依不饶,总是抓住孩子的一些小缺点、小毛病不放。对于孩子那么多的优点却根本看不见。
我们都知道,很多老师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都喜欢追求完美。但是,这个思维不能用到孩子身上。即使我们要求孩子不断趋于完美,那也只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上做要求。对于结果,我们不能要求太完美,要允许孩子不完美。试想,孩子的试卷,做老师的能考个满分吗?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必须得满分呢?
如果是家长,就更应该摒弃这种“完美主义”的“教师思维”。可以要求孩子有目标,过程努力,不能苛求学习的结果“完美”。
要始终相信,只要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做好,做扎实了,结果肯定也差不到哪里去。
亲爱的友友,关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欢迎留言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