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一篇文章《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选自成甲的新书《好好学习》。
这本书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好些朋友都在推荐,于是自然就比较关注。
成甲在这篇文章中提到:读书忘得快,有可能是因为读书的方法不对。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就是读了书就要做笔记,例如摘抄名言警句;这样的结果是:道理都懂,就是忘得快、做不到、没卵用。
成甲说:这就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
怎么跳出来呢?
成甲的观点是:把新学到的知识和过去产生连接,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个牢固的结构——就像是把砖石砌成一座宫殿,而不是任其胡乱堆放。
他举了《神探夏洛克》某个记忆力超强的角色为例,让整篇文章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儿飘忽不定。毕竟《神夏》是一部烧脑的英剧,用里面的角色来举例子,难免会给人“难以高攀”的感觉。
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构建知识体系”嘛!
秋叶大叔、彭小六他们都在自己的文章里面反复提到过,萧秋水教主还特地在喜马拉雅FM开了这门课,教大家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最后提到的“临界知识”。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原创,但这个概念我认为他解释的很好。
跟秋叶大叔提到的“元知识”一样,“临界知识”的特点是——它是“知识的知识”,是一种可以套用在其他领域的框架。
比如,我从初中写作文里面学到了“起承转合”的概念,我可以把它用到PPT策划方案里面:前几页用来铺垫,做“开端”,然后切入主题,就是“发展”,接着抛出解决方案,来一个“高潮”,最后“结尾”,附上报价、公司logo什么的。
而且,那些“用生物学来解释人际关系”、“从经济学的内核来研究情感、沟通”的大咖,不也是挺多的嘛?
是不是有一种眼熟的感觉?
对,那些玩跨界玩的好的大牛、那些斜杠青年,有不少都是把“元知识”(临界知识)掌握得炉火纯青的人。
具体要如何走到这一步?成甲并没有在这篇文章里面详细展开。毕竟这样的信息量足够写一本书,感兴趣的可以去找他的书看。
另外还推荐一本相关的书:《如何高效学习》。这里面对知识结构的构建,有非常详细的讲解。
跳出“低效率勤奋陷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后,以成甲的文章结尾——
“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 10 遍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