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场景不同性格
在心理学上,”人设"是指我们对于人际策略的选择,所以,人人都有人设,它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但虚假的性格塑造是沉重的"人格面具,和情商没有丝毫关系。
针对不同场景的需要,对自己的性格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也让别人感到舒适,才是情商高的的表现。
林志玲是公认的高情商,在娱乐圈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一直形象得体。她上综艺节目基本零差评,不矫情不挑事,不因为受到刁难而和他人发生冲突,也不会因为环境差而罢工。凡是和男明星合影,林志玲都会用半蹲姿势,凡是节目里还有其他女嘉宾,林志玲基本都会穿平底鞋,并且刻意打扮得朴素一些。
知乎上有人提问,林志玲活得那么完美,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不累吗?
获得点赞最多的回答是:我们以为她很累,实际上是我们做不到,这对她而言不是装,只是深入骨髓的自然而已。
聊天的节奏
"因为我秀气话少,不是引人注目的”第一眼女人',所以,贸然在彼此不了解的状况下相见不是好选择,但我细腻有趣,熟悉之后非常打动人。于是,我先和他在微信上聊起来。我观察了他的朋友圈,明白他的喜好,找一些容易回答的开放式话题,比如今天忙了什么工作?最近的电影喜欢哪一部?去过哪些地方旅行?
"我掌握好聊天的节奏,既不过度频繁让人生厌,也不冷淡到让人备受冷落。冷热均衡的态度很快引起他的兴趣,我们更加深入地聊了新闻和共同认识的熟人。再然后,他主动提出见面……
扬长避短
即便在《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上,心动女生也不一定是话最多、表现欲最强的女人。能够轻易从人群中展露锋芒当然是优势,可是,恋爱是瞬间的打动,婚姻却是未来的长情,怎样在瞬间感动之后,磨合到合拍,走完一生的长情,其实慢热型女人在这方面有优势。
而聪明的女人,从来不拿自己的短处,去比较别人的长处,她们会找到自我最闪光的内核,默默把它擦得更亮。内向,就是一种深藏而稳定的力量。具备了A小姐的内秀、聪慧和执行力,谁说内向和慢热的姑娘就一定输在爱情的起跑线上?
同样,咸丰皇帝的老师杜受田运用了"错位"思考的策略,声东击西、扬长避短。哪有什么完美的人呢?别人细心,但你大局观强;别人口才好,但你观察力敏锐;别人爆发力强,但你耐力卓越。
情商不仅是把握与控制情绪的能力,更是理解他人和调整与他人相处方式的能力。变换角度,就有不同的结果,谁说厚道的人就一定要呆板地做事呢?
第一,跳出消极圈,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提高自我满意度,逐步消除自卑情结。
第二,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分析,发掘自我的核心优势。
第三,培养自己的"错位”思考的能力。同事细心,但你大局观强,朋友口才好,但你观察力敏锐;别人爆发力强,但你耐力卓越。大家都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
不做完美主义者
特朗普习惯性地夸大其词,可是,他的肆无忌惮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率真"的总统候选人。在这个方面,他的竞争对手希拉里则显得太"假”了。从希拉里竞选团队透露出的邮件和信息显示,她几乎是在疯狂地、事无巨细地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完美的总统候选人。
在人际交往中,同理心是非常关键的因素。36o度无死角完美的人看起来不具备同理心,他们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别人不愿意和他们多沟通。甚至,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多数人会带有偏见感地认为,即便我和你沟通,你也未必能与我感同身受,理解我的烦恼和苦闷,没准我还会被嘲笑和无视。
久而久之,完美的人一方面被架上了神坛,贴上了”女神"或者"男神"的标签,另一方面实际上却被边缘化了。想一想那些讨人喜欢的女人和男人,谁没有破绽呢?林徽因的坏脾气、林志玲的娃娃音、杨幂的自黑体质,都和雷军、刘邦、特朗普一样,拉近了自己和大众的距离,有意无意破除了完美光环的障碍。
不想当完美的人,需要多关心周围人的话题,那些无伤大雅的抱怨,以及大家都普遍具有的烦恼,最能引起共鸣,比如年假不敢休,工资撑不到月底就见光,加班加到吐血,爸妈又催着去相亲了,小孩升学真头疼啊,等等。这些常用的吐槽话题,与核心任务无关,就像"你吃了吗,今天天气真好”一样安全无用,却是拉近人际距离的小窍门,即便你再优秀,也同样食人间烟火,一样有烦恼,有了这种相同性,还会害怕缺乏认同感吗?
设置职场化标签和人设
简单来说,你想让别人给你贴上什么标签,你就要去做符合这个标签的事情。就好比"好学"这个标签,要做的就是多问、做笔记、看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积累,而不是装样子。装样子持续不了多久,人设就会崩塌。
如果你已经是位职场高手,可以考虑一下在你做过的工作中,是不是有值得骄傲的经典案例,别人在讨论这些经典案例的时候,对你做出的评价就是你的标签。你希望自己能够匹配更高级别的标签和人设,就需要学习更多技能,完成更有难度的事情。
同一时期的职场人设,也可以不尽相同。比如与老板相处,你是核心员工,与同事相处,你是项目担当;与客户相处,你是专业人才——这就是人设的多维化。除此之外,标签的差异化也非常重要。在高科技企业,除了和大家一样会写代码,穿着圆领丁恤衫,假如你还"文章写得好,甚至歌唱得不错,这些特别的技能,决定了你会成为脱颖而出的员工。
标签化,是将某个特定的人定型化或者归入某一类,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标签化的便利在于能够辅助认知,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节省沟通成本。
马云常说自己性格非常外向,热爱接受挑战。他甚至还会表达一些在外界看来是狂妄之词的言论,比如: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oo 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他还说过"阿里巴巴将是贸易的代名词。
这些话在当时产生过巨大的轰动效应,也使人们把马云定义为有野心的、狂妄的企业家。事实上,在工作和生活中,马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处女座。他给自己贴了这些看似疯狂的标签(更类似于心理暗示和心理预期),找到"从前"和”现在"的核心关系和目标,并且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最终实现它。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做相应的职业规划和梳理。这一部分的职场人设,是现阶段未完成的,也是你未来努力的方向。标签可以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从而实现理想的职场人设。
不做年轻的“老”女人
2004年2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对拉尼娅做了这样的评价:
1970年出生于科威特的拉尼娅已悄然成为约旦政治变革的代言人,她正以个人力量改变着约旦乃至整个中东,在其他阿拉伯妇女还不愿公开”露脸"时,拉尼娅运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与能量积极推动着约旦的社会改革。
拉尼娅自己则说:我尝试不去认真看待任何一种赞扬,因为人门对 你的美貌或者名望的赞扬是转瞬即逝的。当你老了,你会问自己:我做过什么?这才能让你真正满足,而不是浅薄地担心别人怎样看你。
她不停探索各种可能性,不给自己的身份设限。这种"合伙人"式的婚姻模式,各自独立却又共同成长,比以往捆绑式的关系更有弹性。
而衰老和妇女感恰恰来源于捆绑式的关系和思维层次的局限——很多女性意识不到即使父母、夫妻、子女这样固定的关系也可以不停提升层次,希望以依附他人、屈从他人意见的方式获得对方的认同感,不敢走出舒适区,因此,无论在生活、爱情还是婚姻中都很容易失去自我。
不唱反调
能与强者同行的人,多半也有过人之处,郭靖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勤奋好学,更在于他深谙与上级的相处之道、郭靖经常受到师傅们的训斥,但他没有怨言,也从不争对错、在整本《射雕英雄传》里,竟然没有郭靖抱怨的内容,这是一个难得的品质,在职场中,不抱怨有很多好处,既不会跟上级发生直接冲突,也不会给别人留下话柄。
可是,真正事关重要的对错,该不该争呢?
与领导争辩通常有三种结果:如果你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超群,既能保住领导的面子,又能把事情向正确的方向引导,这是最好的结果、其次,领导屈尊听了你的,工作正常开展,但由于你的不留情面,难保某些领导可能不再考虑重用你。最差的结果,是你既得罪了领导,又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
职场中最忌讳的不是缺乏才华与能力,而是不知道老板要什么。所以无论职场"小白”还是"老司机,首先要读懂老板的心思——即便你明白对错,也最好不要公开唱反调。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恋人即朋友
在奥巴马作为总统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他对米歇尔说: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你不仅仅是我的妻子、我孩子的母亲,你更是我最好的朋 友;一个具备单身力的人,有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同时完成好几个角色的转换。
展示自我才能扭转偏见
娜塔莉·波特曼十三岁凭借《这个杀手不太冷》成为著名童星,十八岁以《星球大战前传》获金球奖提名。这位出生在耶路撒冷,已经出道二十多年的犹太女孩,向世界展示了少年成名之后持续走高的良性循环,打破了大众眼中美少女童星很难在成年后顺利发展的印象。
观众也曾经对她抱有"大多数童星长大后都成了路人"的偏见,但三十岁的娜塔莉以《黑天鹅》这部电影成为奥斯卡影后。在影片里,她展示了四岁起就学习舞蹈并登台表演的芭蕾舞功底。五年后,她又带着导演作品《爱与黑暗的故事》参加电影展。
观众容易对外貌漂亮的演员抱有"智商低"的偏见,娜塔莉却以每门功课全A的好成绩被哈佛和耶鲁同时录取,随后进入哈佛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同时,她还精通英语、希伯来语、法语、日语、德语、阿拉伯语六国语言。
外界的偏见还包括"公众人物私生活总是不幸福,而娜塔莉在三十岁那年嫁给了纽约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国际知名编舞本杰明·米德,他们通过电影《黑天鹅》相识,携手走进婚姻殿堂。
别人的看法我们无法左右,可是,别人的意见会随着我们自己身份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我们展露的有效信息越少,给别人提供的判断依据就越有限。别人从仅有的少量信息中获取印象之后,对我们的评价就难免狭隘,但是,娜塔莉一直在尽量全方位地展示自我,用表演、导演、语言,学业、爱情等多种经历为自己发声。《黑天鹅》的导演达用"有纪律、有天分、有美貌、有亲和力这样的词组多角度评价她。
不要害羞和吝惜展示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总是只表达20%我, 又怎能埋怨别人的评价不够全面呢?善于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展示多角度的风采,才能打破外界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偏见。
无论工作与生活,我们既是偏见的受害者,也是偏见的发起者;承受别人的偏见,也用自己的偏见评价别人,使得"偏见”无处不在。打破偏颇的世界,需要练就更开放包容的内心、更有逻辑的判断力,以及更坚定的意志。
穿衣的审美
穿衣来自审美,而审美出自眼界的提升。要练出眼界,那得看过真正的世界——你的家庭教育、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旅行过的地方,最后都变成你挑衣服的眼光和穿衣服的气质。
穿衣服和谈恋爱一样,不是从海量候选中挑挑拣拣,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停试错,而是随着审美和阅历的提升,眼光精准,扬长避短,少即是多,一下子就能挑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