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游说君王的篇目有不少,不过总体的游说目的都有一个,让君王推行仁政。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中,孟子给出了他心里的理想图景,总体可以概括为:百姓不违农时以及君王施行仁政两个大方面。另外,在《民为贵》这一章节中,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在当时看来十分疯狂的观点。
那么如果孟子活在曹操的那个时代,看到曹操的所作所为,他会怎么想呢?
曹操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角色,对于他的争论没有停止过,赞成他的人认为他礼贤下士,以身作则;而反对他的人则认为他冷酷无情。那么,如果把曹操做的事情一件一件的罗列出来,孟子会怎么评论呢?
首先,杀功臣荀彧,荀彧曾经在曹操完成他的霸业的时候为他出谋划策,可以说,曹操取得的成绩有一部分是来自于荀彧的,可是,只因为荀彧的心不在曹操这里,曹操对他开始不信任,最终杀害了他。
按往常人的思维,曹操这样做是没错的,省着留下后患,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如果按孟子的观点来说,杀自己的功臣,就是君主大逆不道的行为。孟子一定会对这样的现象大为驳斥,甚至冒着杀身之祸上朝请柬。
第二,杀神医华佗。当时曹操染了风疾,头痛不止,无法忍受。于是请来当时的神医华佗,华佗说这种病的病根生在脑子里,需要喝一碗汤药,再用斧头开颅去除病根。可曹操认为华佗的言语不敬,又有想杀害他的意图,就把华佗杀了。
第三,杀平民百姓。长话短说,曹操在百姓家过夜,可曹操认为百姓想陷害他,于是把家中十一口人全部杀害,十分残忍。
这两个事例都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孟子见到这种事,反应大家都清楚。毕竟,曹操做的事情与他“民为贵”的观点背道而驰啊。
可是分析一个人不能只从坏的方面来分析,我们看看曹操好的地方。
首先,曹操完善了水利工程,使百姓受洪灾涝灾的几率降低,保护了百姓的人身安全。
其次,在北方设置田地,产量较好,发展了农业,管理的地区百姓基本摆脱挨饿。
第三,求贤若渴。曹操擅长于发现每一位有才能的平民。是一位“伯乐”。
这样看来,曹操的功绩也有不少,孟子对于这些使百姓享乐,使百姓安定生活的政策一定会大加赞赏。
所以我得出结论:孟子对于曹操的所作所为事是非参半的,既有批评,也有鼓励。这也间接的说明了曹操性格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