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参加了国内精神分析大咖曾奇峰的培训课程。曾老师在课中口吐莲花,曝出曾氏语录——“六岁以后没有新鲜事儿!”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来看,0—6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对成年后的人格类型往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么重复,要么补偿。
其实,我们从未离开童年。随着咨询经验的累积和个人觉察的渐进,我对童年影响人生的巨大深远性逐渐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来访者与我描述她的童年:从小父母总是争吵,她老是很担心害怕,在家里战战兢兢,不知何时又会引发家庭战争。。。。从小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家庭,长大后性格里也总是担扰焦虑,害怕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虽然在与家人相处中,看似显得责任心很强,爱替亲人操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内心却是焦虑而不放心的。
一晚与爱人在公园散步,我问:“你说我虚荣吗?”他说:“虚……你的虚荣就体现在争强好胜上……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啊,我承认,这也是一种虚荣。
因为我从小活在爸爸的赞美声中,我几乎做每件事都会得到他夸张的、溺爱式的赞美和表扬,于是我渐渐把赞美与表扬当作了所有行为的期许,渐渐地我变得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与肯定,直至多年后还总是为了别人对我的态度而内心纠结不已。
爱人总说我太在意别人的肯定或是非议,我也深受困扰但却不知如何是好。我的爱人没学过心理学,他只是不断地告诉我:“你别太在意!你不要太在意。。。。”但这个指令是苍白的,这个目标也是空洞的,迷茫而纠结的我不知要怎样做到?
“因”早在童年种下,今生所遭遇的种种无非是结下的“果”。XZ出生贫困农家,从小没有体会过优越感,为人谨慎内敛,他天生善于自我保护,与他人的心理界限清晰,与我的没心没肺、屡教不改简直天壤之别。GG从小生活在父亲的苛责中,家庭几乎没有给他树立自信、成就自己的机会,于是他始终唯唯诺诺、听命于别人。
难怪很多家庭中强势妈妈带出来的都是胆小儿子,小时听爹妈的训,长大便听媳妇的,这时妈妈往往又怪儿子没主见了,岂不想这也是自己当年种下的“因”呢。一个人的成就与失意,总可以在童年、尤其是与妈妈的关系中寻到端倪。
但,童年之“因”和成年之“果”难道是不能改变、不可挽回的吗?这岂非给我们找到了免责的借口,可以把人生的种种无奈与挫折都归结于父母和原生家庭?譬如关于我自己的问题,其实只要搞清楚“你为什么那么在意?”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雅典神庙的石柱上赫然刻着神的谕示:“人啊,认识你自己!”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最难超越和战胜的也是自己。当我觉察、洞悉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之后,也许我并不能马上改变自己,但至少遇到问题时我不会那么困扰和纠结了,我也不再为此事而痛苦了。
我经常会对来访说,当你真正了解了你的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基本上问题就解决了一半,甚至可以说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它也许不会再成为你的困扰了。
有时咨询的关键要看“问题”如何被解读?我们要以一种不伤害来访、有建设意义、积极的方式和角度来解读他们的问题,驱散他们内心的纠结。而这种纠结往往来源于,他们自已对心理问题的解读与自身的价值观、人生经验等相违背,从而导致纠结和痛苦。
譬如,一个高中女生会觉得与父母找荏争吵是不孝,其实她是学习压力大,在学校与家庭间找不到情绪的平衡点;一打工仔会认为他对小姨子有性幻想是道德沦丧、猪狗不如,其实他是长期受乱伦情节的黄色读物之诱惑,内心幻想在平淡的家庭生活寻求刺激和新鲜;一个男孩在学校澡堂洗澡时总是怀着艳羡的心情偷窥其它男生“成熟而硕大”的生殖器,于是他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而无比沮丧,其实他只是有点青春期男生特有的自卑情结,总觉得自己的不够大、不够成熟而富有男性魅力……如此这般,不胜枚举。
话题扯远了。上帝说,人生而有罪,是谓原罪;佛说,万物轮回,因果报应;弗洛伊德说,其实我们从未离开童年;还有心理学家说,每个人都带着创伤而生活。。。。但,无论是今生原罪还是前世孽债,不管是童年阴影还是过往创伤,我们都不应为它所控制,我们都有能力察觉而自知,我们都有生命的权利和义务来修复育新。当然,这需要勇气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