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药之雅韵,典籍之承载,其历史长河悠远可溯至《汉书》。古之"本草",不仅承载着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更蕴含了民族文化的深邃与智慧。
本草之真义究竟何在?它是否仅仅局限于那些治疗百病的草木?而本草文化,又与单纯的本草知识之间,存在着怎样微妙而深刻的界限?对此,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教授王家葵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拨开云雾。
“本草”这一术语,在医学与药学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它并非简单指代现代意义上的草本植物或产品中的天然成分,而是特指古代药物典籍的统称。王家葵教授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学者,深入阐述了“本草”的丰富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本草”一词,最早可见于《汉书》,其中两处提及均指向药物学知识及其相关著作。颜师古对“本草待诏”的注释,揭示了“本草”作为药物学代称的历史渊源。而《游侠传》中楼护“诵读医经、本草、方术”的描述,则进一步明确了“本草”在药学书籍中的专指地位。
五代时期的《蜀本草》对“本草”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药物主要源自动植物及矿物,其中植物类因数量众多而被视为“以草为本”,从而确立了“本草”作为药物书籍代称的基础。自汉代《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二字便频繁出现在各类药物学著作的书名中,如《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等,这些经典之作共同构建了本草学的庞大体系。
王家葵教授在其著作《本草文献十八讲》中,提出了本草学研究的三大方向:本草历史、本草文献及本草药物,并补充了本草文化作为第四大研究面向。其中,本草文化因其独特的传播价值,成为连接专业与大众的桥梁。王家葵强调,应将安全无害的本草文化内容提炼出来,向公众普及,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本草文化内容丰富,涵盖药神信仰、灵丹妙药崇拜、药食相宜及禁忌等多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深受地域、节令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在推广过程中,需注重正面引导,避免不良影响的产生。以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为例,虽文化底蕴深厚,但潜在的健康风险促使卫生部门积极干预,最终实现了文化习俗的健康转型。
本草学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王家葵教授将其概括为五大锚点:从《神农本草经》的诞生,到《本草经集注》的体例定型,再到《新修本草》的国家行为,以及《证类本草》的集大成,直至《本草纲目》成为古代百科全书,每一步都见证了本草学的成长与辉煌。
四川在本草学术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不仅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物资源,更因历史上众多本草学大家的杰出贡献而名扬四海。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保存了大量前代本草文献,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而《蜀本草》及《海药本草》等著作,则进一步丰富了本草学的内涵与外延。
值得一提的是,王家葵教授所著的《〈本草纲目〉通识》荣获“2023名人堂年度人文榜·十大好书”,这不仅是对其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本草文化广泛传播的有力推动。通过王家葵等学者的不懈努力,本草文化正逐步走出学术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专业与大众的重要纽带。
本书《〈本草纲目〉通识》由王家葵撰写,专为普通读者降低阅读门槛,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部古代药学巨著。王家葵指出,《本草纲目》虽非必读,但理解其内容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颇具挑战,因此他撰写此书作为入门指南。书中不仅梳理了中国本草学的历史脉络与经典著作,还深入分析了《本草纲目》的体系、版本演变及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药用知识。同时,揭示了李时珍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该书的成就与局限,穿插趣味“冷知识”,使阅读过程充满乐趣。
《本草纲目》不仅是药学经典,更是古代文化的博物百科全书,涵盖了科技、文化风俗、精神文明等多维度信息。王家葵强调,此类作品如同《诗经》《楚辞》,能够跨越时空,提升读者的人文素养,让我们通过古人留下的“标志”,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