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研的时候讨论过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使用ppt,用图片来引导孩子?我们当然是鼓励让孩子更多的接触大自然,更多的接触没有看过的新奇世界,只有打开眼界,只有观察过感受过,他才能表达的更出彩。
那么为什么我们上课要用图片去引导孩子呢?当然一方面是由于上课的形式所限,场地所限。我们一方面可以把一些可以带到教室里的实物,让孩子们尽量的去闻听触摸看,多角度的去感受。另一方面,需要孩子们去感受,从实物到平面,分解观察分解表达。
一个儿童观察的实例。在瑞吉欧的幼儿园里让孩子们做手的探索。
第一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把色彩涂在手上,用来印上掌纹观察手的轮廓。慢慢的,孩子有能力的可以把自己的手的轮廓依着手的边缘描画下来。
接下来的玩法可以通过投影,把手的形状变大,变小,让孩子们去观察感受,手会变大变小,然后对投射的影子进行描绘,尝试,投出大小不同的影象,画出大小不同的影象。
接下来是细节。
为了帮助孩子们去分析,手部的细节,发现他们手上的细节,老师们会引导孩子们去分解手上的每个细纹是由线条和圆圈构成的。但是即使他们画了,也只是一些标准化的线条和圆圈,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到他们观察的细节,因为孩子们还没有识别和画出手部的细节的能力。
老师们会把孩子们的手拍下照片,等孩子们自己来认出自己的手,用放大镜来察看这些照片,辨认自己的手,比较每个手的线条、圆圈、抓痕有什么不同。这次,他们同时使用手的照片和真实的手作为参照,这一次很明显在画的细节和准确性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这个过程中需要观察,也需要讨论,从刻板的描绘细节转变为近距离的观察手部和手部的照片,以及大家讨论细节之后,更加准确精细的描绘细节。将手和照片进行配对的这个游戏,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让儿童注意到了他们手部的细节。
这实际上就是课堂上的内容,需要调动孩子脑中对于真实世界的观察记忆,也要与图片来配对,还需要有讨论,发现其中的不同和细节。在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慢慢了解,每个事物都能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然后结合自己脑中的印象和想象,通过画把它表达出来。
所以图片是一种结合,是一种大框架的切入。每个老师切入的点会不一样,每个孩子吸纳的点也会不一样,从而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画面。图片也只能作为一种课堂辅助,而不能作为儿童观察能力成长的日常。
孩子天生是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你没有办法发现孩子脑中到底有多么复杂,多么的天马行空,可是这个像想象力要怎么落地,要怎么让他把自己脑中丰富的想象体现在纸上,这时候他需要创造的能力。
论创造力,举个例子,画机器人,需要几个基本元素,孩子对机器人的认识,见过多少机器人的形象,了解多少机器人具备的功能,以及是否具备能表现自己所想的动手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机器人是什么,没有见过,或者虽然见过,但手的能力有限,表现不出来他想要的,何来创造力?
第二个问题是彩翼的课程日趋专业化,年龄小的孩子是不是不适合画写实的东西。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更多的看到,孩子们自由的创作,画出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精灵的想法。但是课程搭配上,会有鉴赏的课程,也会有观察的课程,这同样是帮助他们如何更好的去表达他们丰富的想象,有能力去在纸上实现自己的创作。他们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比如说画跑车,我们并不会阻碍他们加上翅膀,画杯子也会鼓励他们做出自己喜欢的装饰图案,这个中间惊喜无限。而每一个一步一步推动的他们能力的提升,会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
所以不同年龄的孩子,虽然同样是写生,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彩翼的孩子在写生的时候,画自己想画的也没有问题,哪怕他面前不是这样一个景象。“写生”,是一个慢慢理解的过程,不会等同于写实。
以上观点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