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答问》(79)
原创作者:李本聪
小学低中高段成绩差异是怎样形成的
问:在小学里,现在的情况是,一二年级差别不大,三四年级两极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下,这样低、中、高段成绩差异是怎样形成的,请问李老师?
答:我在学校里做了一辈子教师,研究了一辈子教育教学,你的说法大致不差。幼儿园的小朋友,学业诊断,都是100分,90几分。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分化不是没有,而是不明显,学年末考试,平均分上90几分也很常见,让教六年级的老师羡慕得眼红。三四年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逐渐明显起来,考试成绩落后的学生不是以个出现,而是三五成群,七八成群。到了高年级,差不多已经开始定型,不考试就知道,哪些学生考不及格,倒数一二三名会被哪几个学生承包。这中间的原因究竟在哪里?不承认学生之间智力差异,不是唯物主义者,但这样的差异也不是很明显,我的研究发现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造成的。
第一是阅读能力没有很好地形成。在乡村小学里,特别是低年级,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老师教课本,也就读读那点课本,其阅读量远远不足是明摆着的。现在虽然提倡亲子阅读,但真正做到的家庭少之又少。在最能养成阅读习惯的小学低中年级,家长错过了,学校老师也不能说就重视了。课程标准规定课外阅读量是450万字,但从来没有读到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这个450万字的依据是怎样提出来的,理论支撑是什么。据我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是1000万字,读一百本书左右。要是在小学低段和中段完成了这个课外阅读任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其因阅读建立起来的知识视野,还有智力背景,就能很好地支撑学生的课堂学习,学业落后就不大可能了。很多人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差生转化不在补课,而在阅读,我的教学实践经验也是这样。如果说延长时间补课是给叶子浇水,那引导学生阅读就是给根浇水,高下优劣,立见分明。
第二是家庭氛围的问题。为什么来自教师家庭、医生家庭、公务员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会比较好,落后的可能性小得多。我调查过,也不是这些家庭,父母对孩子阅读有怎样刻意的要求,而是他们对知识的尊重、追求、期望,无意间感染了孩子,使孩子觉得读好书,考好试是应该的事情。向父母学习,向父母那样是必须的。这些东西自然要转变为孩子的学习动力,反映到考试成绩上来。
第三是被什么样的老师教到。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时候,典型的打基础。拼音基础打不牢,识字量上不去,书写速度跟不上,就会年级越高学习越吃力,落后势成必然。如果在低年级,被分派给一个新教师,或是不负责任的教师,或是承担学校公务太多的教师来教,相当多学生考试成绩,就颇为令人担忧了,较大面积学生考试落后就是很难避免的事情。如果一二年级都学不好,中高年级又怎样来学好,虽说可以追赶,但追赶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吗。
作者:李本聪,男,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教师,副高职称。云南省特级教师。自幼患有小儿麻痹,坐轮椅上下班,担任过21年小学副校长。先后在国家、省、州、县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研文章二百余篇。出版86万字教育专著《做个爱思考的老师》。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请留下一点痕迹呗,您的点赞、留言、想法都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