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南部分县市里,人们将“蛾子”叫做“扑拉蛾子”。说到“蛾子”,使我想起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田小娥”。我对她的评价是“将人变成鬼的旧社会”一个作品人物体现,是书中时代的“妖蛾子”,也是我眼中的一只飞蛾扑火的“蛾子”,错生在那个万恶的旧社会了。
“蛾子(é zi)”是“构成鳞翅目主要部分的任何种昆虫(异脉亚目)”,据说,在十三万种的鳞翅类生物中约有十一种都是蛾子。在鲁西南农村常见到的一种蛾子是腹部短而粗,触角细长如丝,翅面灰白,形体与蝶类相似而较肥大,也是通常所说的“飞蛾”,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扑拉(pūlā)”,《汉语词典》给出五个意思,在鲁西南方言里都有体现。“扑拉”的“象声词。形容拍翅等声音” 的意思,就是“扑拉蛾子”中“扑拉”的用意,如“娘来,快拿洋火(‘火柴’的方言表述)来,扑拉蛾子把蜡烛扑拉灭啦,俺嘞作业还没写完嘞”。再如“咱嘞大花鸡又在窝里扑拉着翅啦膀子(‘翅膀’的方言表述)咕咕叫嘞,小妮子快去拾鸡蛋,等到揍(‘作’的方言一种表述)晌午饭的时候,给恁煮煮吃,今每(‘今天’的方言一种表述)是恁的生嘞(‘生日’的方言一种表述)”。
“刚下地回来,恁也不知道扑拉扑拉身上嘞醭土,洗洗手,拿起窝窝就克(方言读kei音,‘吃’的方言一种表述)”,这个例句中的“扑拉”是“轻轻拍打”的意思。“说(方言读fo)恁一句不中?咋还眼泪扑拉扑拉往下掉,都滴到窝窝里啦”,这句“扑拉”是“形容眼泪等向下掉的样子”的意思。“自己快点洗手去,俺这会在厨屋(‘厨房’的方言一种表述)里扑拉不开,帮俺把馍筐子端出去”,用到的则是“扑拉”的“方言,料理”的意思。“快点喊恁二大爷过来喝几盅(‘喝酒’的方言一种表述),让他想想办法,给恁哥扑拉一个工作,省嘞在家惹事”,这句里的“扑拉”则是用的“方言,找、谋求”的意思。
本文写到此处时,到了放学时间了,我急忙到学校接孩子,看到从校门口出来的一张张笑脸,脑中仍在想,若是《白鹿原》中“田小娥”生在当今时代,一定是一位幸福的大美女,跟当下普通的我们一样,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不会让人当做“妖扑拉蛾子”对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