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上高中,由于我肯付出,老师让我当班长,一当就是两年,由于工作的原因,这两年我交了不少朋友。
说来也挺奇葩的,我长得也不好看,穿得也不怎么样,个子也不高,喜欢我的女生还不少,不过都被我拒绝了,我一直念念不忘我初中的一个同学,不过她已经到市里去读书了。
当时我理科和英语非常好,高中数学能考满分,不错吧?同学有学习问题都会问我,我都会一一解答,我甚至还帮别人补习过数学和英语,因为这个,才有女孩子喜欢我的。
当时我穷得连吃早点的钱都没有,但我这个喜欢留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没钱,所以从来不敢铺张浪费,那些“救命钱”最后流落何处呢?
我虽没钱,但从不吝啬,周末哥几个去吃点麻辣烫喝两瓶小酒什么的,有不少时候都是我买单的,还有就是,有时朋友有困难,我就借给朋友了,有些久了连我自己都忘记了,对方估计也忘记了,最后借出的那两个钢镚也就不了了之了。
高一那年,我寄宿在表哥家,表哥家是开农家乐的,他从四川进了一批白酒,很香,偶尔我会叫上朋友,炒几个小菜,兄弟几个吃着小菜喝着小酒挺滋润的,酒足饭饱后,就去我同学家住,高中三年,我好多时候都是住在朋友家的。
有时上学前,偷偷灌一矿泉水瓶酒,放学后,再找几个关系好的去喝酒,当时是真穷啊,我不怎么抽烟,跟他们一起偶尔也会抽两支,那时同学家庭都挺贫寒的。
最艰难的时候,我住一兄弟那,只剩最后一根烟了,我们彼此推来推去,后来是他抽几口,我再抽几口,一根烟两个人抽,边抽边喝酒,拿着矿泉水瓶你一口我一口的,喝完了哥俩同床共枕...
可能有人看了会不舒服,也觉得不卫生,这都是近20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年少轻狂,哥们义气,哪里管得了那么多?我写这些,一定会有人有同感。
你可能以为我这样的朋友就1个?5个?10个?其实不止,因为当班长,而且高中四年(复读一年)换了四个班,我把这四个班认识的好兄弟都撮合在一起了,用现在的话就是建立了一个圈子。
这样说,大家觉得挺神奇的,我跟大家说个事就懂了,复读那一年,我收到几十封同学的信,我的信件有差不多半抽屉,现在还稳稳地躺在那里,大家想想,自己曾经写过信吗?有人给你写过信吗?家里还收藏有多少封信?
有人说现在写信多老土,电话和邮件不是更方便吗?物以稀为贵。我这两天正在写信,就是因为一封信,让一个身价近百亿的老板屡次请我过去玩,每次我过去他都亲自开车过来接我并一起吃饭,最近还喊我去他新家玩。
过几天会写《交往的艺术》“行为动作”版块的“神圣”,我会将写好的信件分享出来,今天写的是“行为动作”版块的“付出”。
如果有人问我:“交往的秘诀是什么?”
过去我的回答:“一直处于付出模式”。
那我做到了吗?
对于这一点,我问心无愧。
媳妇常常骂我:“你这都是什么歪理逻辑?这么多年你付出还少吗?你有收获吗?”
我:“量变才会质变嘛,不是不到,时候未到。”
她:“我都认识你七八年了,你就这样一直付出,你这要付出到什么时候?”
我:“没听说过十年磨一剑吗?”
她:“要不是上了你贼船,我真想...”
我:“想下船是吧?我又没拦着你!”
媳妇一把揪住我耳朵,气愤地说:“想丢掉我?门都没有,没良心的东西,我要是下船了,过去这么多年我不是白白付出了吗?!”
我:“你也是在等收回成本的那天啊?”
她:“你...你...气死我了。”
我:“消消气,我这不是也在等待收获的那天吗?”
就在满十年的时候,我不但收回了成本,还连本带利都收回来了,甚至还常常有小惊喜,难道真是我的付出感动上苍?还是找到了付出的命脉?
给大家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10年前看过,10年后我依然清晰的记得。这个故事道出了付出的真谛,只可惜我用了十年才看懂这个故事,说白了都是用惨痛的代价和沉重的付出换回来的血的教训。
故事是这样的,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犹太人贾迪.波德默向全家提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当时他选择求生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银行家奥尼尔,一个是木材商本内特。
波德默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
40多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就没有存入其他银行过,就是到事发的时候,他的银行还存有波德默家族54万马克。
奥尼尔也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她。现在波德默家族遭到灭顶之灾,向他求助是理所当然。因此,两个儿子都认为应该向银行家奥尼尔求助。
木内特是一位木材商人,波德默家族的人是靠给他打工起家的,后来也是经过他的资助才有了今天的家业。波德默家族发家后虽然与他很少来往,但心理上从没断过感激和思念老人想了想最后说:你们还是去找本内特先生吧。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700吨木材的事儿,要去你去吧,我去求奥尼尔先生。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大儿子艾森.波德默从日本辗转回到德国,四处寻找他的家人,一无所获。后来,他在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条记录:银行家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他留下一部回忆录,主要讲述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下。怎样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
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底封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那些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这个故事我看了不下50遍,大家看懂这个故事了吗?领会到最深层次的含义了吗?
你懂怎么付出吗?
付出给谁?
付出的标注是什么?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付出?
......
我写日记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大家结论,结论是死的,学会结论有啥用?
P用没有!
只有学会获得结论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写日记真正目的是什么?
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觉醒。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这是大家一直听到的,其实后面还有一句:名师指路不如自己觉悟。
如果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朋友,看完日记不妨思考一下上面几个问题。
好的,今天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明天继续。
附:稻盛和夫《活法2》(二十五)
平时我们会不断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问题看似错综难解,似乎难以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我们要像解开绳索般先找到起点,然后回头想想,它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一次追踪一个问题,直到我们了解了为何问题会变得如此复杂为止。
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通常很简单,一旦了解了当初的情形,就能找到解决之道。然而,人们往往只是一个劲地抱怨问题复杂难解,使得这个结打得越来越紧,终致无法解开。
因此,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常常刻意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大道至简!
特别说明:
1、文章有虚有实,我不定是我;他不一定是他,切莫对号入座。
2、有价值就有价格,文章有偿阅读;自愿随心!
3、焦点在哪,答案在哪;若有感触,感谢转发、点赞~
4、《欢喜哥日记》忠实读者(粉丝)可添加欢喜哥私人微信:15555551341(来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