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是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很早以前就有人给出的评价。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因为他是中国最早画漫画的人,也不是因为他的职业是音乐教师,而是由于他具有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丰富的爱。
更多的人更熟悉的可能是丰子恺的漫画,我也很喜欢,但给我影响更大的是他的随笔,我喜欢这些文章里的孩子气,喜欢他对身边琐事的描写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趣味。
丰子恺自己曾说过:“在中国,我觉得孩子太少了。成人们大都热衷于名利,萦心于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实业问题……没有注意身边琐事,细嚼人生滋味的余暇与余力,即没有做孩子的资格。孩子们呢,也大都被唱党歌,读遗嘱,演讲,竞赛,考试,分数……等弄得像机器人一样,失却了孩子原有的真率与趣味。长此以往,中国恐将全是大人没有孩子,连婴孩也都是世故深通的老人了。”丰先生写在60年前的这些话,仍然让人振聋发馈,现今也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正说明了丰先生那些反其道而行之的文章,还有着存在的极大的意义。
丰先生最打动我的是那些有关孩子的篇什,他说他本身就是个孩子,所以在这些描写里并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而是真正的融入其中,做了孩子当中的一份子。他的文章中有关于自己的《忆儿时》,有写自己孩子的《儿女》、《给我的孩子们》、《送阿宝出黄金时代》、《山中避雨》,有反思自己的《作父亲》,也有干脆用了孩子视角的《华瞻的日记》。这些文章都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仅仅是一些记录、一些纪念,如丰先生所说:“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我很早就读过这些文章,也非常喜欢这些文章,却是在我的孩子渐渐长大以后,才有了更深的感悟,这也是多么可悲哀的事儿啊!
我最近又重读了丰先生的文章,突然觉悟到了他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写的都是那些“没有什么实用的、不深奥的、琐屑的,轻微的事物”,却在这些我们常见的事物中,现出了一种风韵,产生了悠长的趣味。《吃瓜子》、《作客者言》、《两场闹》、《车厢社会》、《口中剿匪记》,吃瓜子、窜门、抢着买单、坐火车、拔牙,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可以写的这样有趣。让我们会然于心的是,丰先生在七、八十年前写的这些情形,到现在几乎也没有什么不同。不管世界有多么大的变化,人的某些本性,不管是好是坏,终究是很难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