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看过后会哭的小说。
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更合适些,可以说它是一个叫蕾的孩子的故事,还是一部小说作品,我宁愿相信,她是真实的。
小说的结局也许从书的简介中就可以猜得出来,但是我却一直不忍心去看结局。我宁愿陪着她,在她或者是混乱,或者是担心,或者是孤独,或者是恐惧的每时每刻,在她这样起起伏伏的心情里,陪着她,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她藏着仓库里的秘密。
01记忆的味道
有研究表明,相对于视觉和听觉,嗅觉和味觉的记忆更长久。
书中很多次提到,“你的味道”。你的味道,一直在我身边。
为了掩藏妈妈的味道,用消毒水打湿毛巾,塞住门缝。第一次看到吊着的妈妈的时候,应该是恐惧的。不知道怎么办,妈妈就这样留在我们家的仓房里,孩子只希望仓房门口的草把它盖起来,希望别的味道把那个地方掩盖起来。
可是,那种味道如影随形!
而为了留住妈妈的味道,甚至都不敢呼吸,感觉每呼吸一次,味道都在减弱一分。味道在消失,相比于邻居无休止地填充物品,为了让房间感受起来不是那么空荡荡的,蕾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留下房间里妈妈的味道,还有用其他的味道充满整个房间,以阻隔仓房里妈妈的味道。
穿妈妈的衣服,用妈妈的洗发水,盖妈妈的被子,听妈妈的歌,走妈妈走过的路。即使妈妈走了,留下她一个人,可仍旧不能忘记妈妈。因为在孩子的生命中,唯一爱的人就是妈妈。
我们经常会说妈妈的味道是温暖,是陪伴,是留在记忆里的点点滴滴。当这种味道越来越淡,慢慢消失的时候,拿什么去抓住它?
其实,每个人都有想要留住的人。书中的邻居用她自己的方式,也给了我们一种答案。
02生活和生命
妈妈走后,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刷碗,一个人购物,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睡觉,孑然一身,形单影只,这种事如果放在一个成人身上,我们仍然会觉得孤独,何况这巨大的孤独感加在一个十岁孩子的身上。
用“坚强的”,“不容易”,这样的词去形容,完全不足以描述这个孩子的心情和行为。
我们总会在教孩子如何长大,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的危险。
但当妈妈走后,蕾一个人,在公园遇到骚扰时该怎么办?相邻为命的狗受伤,命悬一线时又要怎么办?
对于蕾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套在大人的衣服里,人很小,可是要像一个大人一样做事,像一个大人一样活着。
正如作者说的,这是一本温情治愈的作品,我们看着她一个人上学,回家,睡觉,吃饭,走路,让我们似乎有种感觉,我们一直在陪着她,看着她,其实,我们总也帮不上她,我们并不能痛她所痛,伤她所伤。
最后,我们只能祝福她。告诉她,这就是生活,生活中有时需要面对另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
03伤痛和治愈
故事里的孩子,越是坚强,我就越是能看到她心里的伤。
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在读另外的小说,书中有一句话让人很震动,什么样的妈妈会把尸体留给孩子?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你早晚会离开,因为你眼里不再有光,有的只有局促不安;你眼里也不再有我,只有一个毁了你人生的累赘。”——这是一个十岁小女孩在母亲离世后的独白。
这样的文字,让自己的孩子写出来,心里有多大的创伤。
妈妈到底是走了,还是留下了她,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
最后,还是和妈妈说那句,妈妈,再见。
最终,作为读者,我们泪如雨下。
本书全本用的是孩子的第一人称视角,因为翻译者的原因,整本书读起来,很是亲切。写作顺序上类似于写日记,内容是通过日记的形式,由55天的时间记录而成。
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写法就是比喻,比方说身体里有一只老鼠。或者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变成了一块石头。细腻的文字让我们走近一个无助的孩子的内心深处,也让我们更加心疼。
我们读过这些文字,陪这个孩子走过55天后,我们去感动、感叹,感悟,从中吸收到温情,还有力量,我们有必要去分享和传播这一份生活的真实、人生的温情。当然这其中有作者和译者共同的功劳。
本书的作者艾米莉·斯普尔,澳大利亚作家,一直从事教育图书出版工作,是2021年美国书评网处女作获奖者。本书是她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该书入围了澳大利亚TextPrize奖和“维多利亚洲总理文学奖”未出版小说奖决选两大奖项。
本书翻译陈晓颖,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副教授,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高级口译硕士专业。教学之余常年从事口笔译工作,现已发表多部文学译著。
最后
这也是一本关于告别的书。
越来越觉得,父母子女,本来就是一场陪伴,我们陪着孩子长大,孩子陪着我们变老。
陪伴不能一辈子,但思念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