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南岸,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夜晚的另一端,灯光稀疏,人丁稀少。顺着气味蒸腾的上坡看去,在比两边旧楼房都高的,长着青苔和霉斑的,不足十平方米的房子中,住着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六六。
六六是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艺术化的自己。她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在书中一点点铺陈开来,为大家展现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缩影和自己与亲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六十年代,有过一段饥饿的岁月。没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把能吃的都塞进自己的肚子,希望骗过自己的大脑,安稳地度过这一天,明天再想办法。六六很幸运,她出生时,饥荒的年代已经过去,人们不必为饿肚子而发愁。但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在娘胎饿过的经历已经深深地刻在脑子里无法抹去,以至于她常常在梦中为了一碗面而恨不得向他人作揖下跪。即使六六不必为出生后饥饿的日子担忧,这些记忆却深深影响着她的身体和心理。
六六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虽为女子,却干得是辛苦的体力活。在父亲修养在家的阶段,是母亲一人撑起了家里的经济来源。父亲早年是一名优秀的水手,却在不断的工作中熬坏了眼睛,一次不小心,眼睛终于彻底看不清了。几个兄弟姐妹也是各有难处,除了在城里教书的二姐,也都是干苦力的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六六岁从小虽不挨饿,但也没有沾过什么荤腥。不过,这些对于以后的六六的人生而言,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在六六十八岁那年,一个巨大的秘密向她袭来——六六是个私生女。当年,父亲在外打工,留母亲一个人在家。母亲在干折磨人的体力活的同时,家里还有几张小嘴嗷嗷待哺。这样的生活对当时的母亲来说处于一片黑暗。。六六的亲生父亲小孙就像一束光照进母亲的生命中,他关心母亲,把她安排在轻松的岗位。还帮母亲染发,和母亲一起唱戏,让母亲找到年轻时候的美丽,最重要的是小孙偷偷从食堂带了大米,让自家的孩子有饭吃。
也许是从小缺少疼爱的亲生父亲,从大他几岁的母亲那儿得到了感情,加上他救了了一窝饿到发疯的孩子,重要性让他陷入恋情不得自拔。但是世俗的压力和母亲对于家庭的责任感让两人最终分开,六六判给了母亲。
生命的痕迹总是惊人的相似。由于自身特殊的身份,怀揣着秘密的父亲,对作者不动怒,也不指责,总是忧心忡忡地看着作者。而怀着愧疚之心的母亲,对作者绝不纵容,管束极紧,关照周到,想别人家来做客的孩子。从小在在家缺乏情感沟通和倾诉的六六爱上了愿意听他倾诉,在乎她情绪反应的历史老师。历史老师大她十几岁,有家室,但两个人还是在一起,最后历史老师沉浸在一如既往的悲痛中自杀。六六却怀孕了。面对和当年母亲差不多的境遇,六六选择了堕胎。从小生下来没有父亲的孩子,生活有多艰难,六六是非常清楚的。他也许会受到世俗的不怀好意,也许会终其一生寻找自己缺失的父亲,而这一切,六六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承担。
作家虹影说过《饥饿的女儿》是自己的自传,文中的大部分都是事实。虹影的第一任丈夫是大她将近20岁的大学教授,也是一名诗人。她文中说过:‘我在历史老师身上寻找的,不是一个情人或丈夫。我在寻找缺失的父亲,一个年龄大到足以安慰我,睿智到能启示我,又能与我平等交流,还敢为我受辱挺身而出。’
生父为我付出沉重代价,却只为我带来羞辱;
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我长大,但从未亲近我的心;
历史老师,在理解我上,并不比我本人深刻,只顾自己离去。
人就是这样,却缺什么,越在乎什么。虹影本人与丈夫结婚后,受到了许多屈辱,甚至和姐姐共侍一夫,为的就是不丢失丈夫的爱。后来,虹影当了母亲之后,才渐渐明白母亲当年对自己的关心,只有表现的不对女儿太好,六六才能在这个家里生活得更好。而亲生父亲,这十八年来,年年对自己的牵挂与关心,却在自己年少轻狂时全数打回。养父小心翼翼的接近女儿的心,却因自身的木讷而错过机会。
充满无奈的人生,爱也是无解的难题。虹影后来与丈夫离婚,找了一个与自己年纪相当大的男子。她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自己这回不再找父亲,而是找到了相爱的人。虽然苦难与缺爱影响了虹影半生,但她始终对这个世界怀有期待,终于在不断的人性摸索中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