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说法,甘肃有三大骄傲:
敦煌,《读者》, 牛肉面。
我出生、成长在甘肃,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三十三年才离开,但从没去过敦煌。这次考察在敦煌住两天,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敦煌平时最大接待游客上限为每日6000人,我们正赶上了历史上未见的旅游热——每日接待游客超过22000人,购票无门,无奈之下,高德祥老师“第一次动用张总的商务车”、“第一次通过老关系要了免费贵宾票”,不仅使我们看了莫高窟的八个洞窟,而且在百公里之外榆林窟近距离观看了我们经常在书上看到的几幅乐舞图,震憾,震惊,震动!
此前有好多次机会,可以去敦煌,但每次自己都有意“回避”了。这是担心自己“没准备好”,而突然走到这个文化盛殿,对不起敦煌,对不起自己。所以,此前对敦煌的尊敬,仅仅来自于音乐史图鉴中看了无数次的宫女奏乐图、飞天伎乐图以及各种局部的乐器图像。
稍具冲击力的印象,来自2013年冬敦煌研究院与浙江美术馆合办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展。那次展览是在浙江美术馆里边建了若干个洞窟,然后再将壁画绘到洞窟里,图画的色彩感、 完整感非常好。加之,在美术馆里边再建洞窟,充满神秘感,对于我这种完全没有真实敦煌经验的小白而言,在不断的仰头观望中,最深刻的印象是古人“用图讲故事”的能力太强了,他们哪是人,分明是神!
此外,在美术馆外,通过黄沙还搭建了一个大型的全景式的莫高窟外景,对习惯了西湖景色的江南人而言,冲击力极大。
这次在敦煌,参观莫高窟时,天热,人多,气闷。我们走的是每天限额6000人的路线,专业导游,30人小组无线耳机讲解,8个窟讲解,4个窟自看,人流安排合理,各组参观洞窟重合较少,规范有序。洞窟内无光线、无灯光,导游讲哪幅壁画,特制可调节光照大小、亮度的冷光源手电筒指向哪里,激活了壁画,打通了历史。很难设想没有导游的讲解,这些壁画,在我等小白身上,能有如此强的震撼。
更加震撼、震惊、震动的是榆林窟的参观。
高老师出面请求,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张总安排两辆车,我们一起赶到一百多公里之外的榆林窟,但中雨连绵。湿度变化时,洞窟的壁画会脱落,地处河沟谷地的洞窟,下雨后,湿度会增至90%,只能等。
在榆林窟管理中心食堂,吃完令每一位吃货回味无尽的羊肉、面条,一直等到中午一点多,天气转好,湿度下降,为了照顾我们的“音乐专家”属性,特别打开了几个很少向游人开放的洞窟。不仅给我们特别指出壁画上的乐舞、乐器内容,而且反复站远、走近,仔细辩认乐器的形制、色彩、分组——从没有如此近距离看过一千多年前的真实壁画,那不是一种欣赏,而是一种被电击,一种蕴含着千年文化真气的弥漫,说不上喜,说不上忧,是一种力量,震撼、震惊、震动。
离开洞窟,离开敦煌,离开甘肃,回到北京,若干天过去了,回想站在洞窟壁画前的那几十分钟,一种被文化真气弥漫的停滞感,仍然瞬间充满全身!
敦煌,我要再去朝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