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成语叫做“有教无类”,你真的懂他的意义吗?
我们大众对他的理解疏漏了一半,大众的理解只是教育对象和教育结果,而孔子不仅说的是教育对象和教育结果,重点说了教育方法。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说的是没有类别,要普及教育,教育结果是同。解释摘于搜狗百科如下:成语有教无类,出自于《 论语· 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解释二,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有教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如果孔子看到这么一半的解释【有教无类】,孔子会放声大哭。
二、而山人讲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对象相反,教育结果与百科所述相反。教育方法解:类,是类似、一类,不是差别、区别。所以有教无类说的是有所教,教育不要类似,要因而人施教、因材施教、专业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对于个人来讲,有所学有所不学。这是一个倡导专业教育的方法论。教育结果:这里教育结果也有同和不同:同在于都是从不知到知,不同是通过专业知识教育有了不同的专业人才。
三、人各有所不同,从智力、大小、地位、职业、兴趣、志向等等各有不同。比如小鸡、小鸭、小鹅、小狗、小猫。教育他们不能用一种语言,传授技能也有所不同。世俗人之所以在这里把类字理解为类别,那是没有用心,没有仔细思考的原因。孔子的智慧远比黑格尔了解的都的多,比我们常人智慧的多!这是用心思考才获得的孔子本来的东西。
所以《中华心法》说:道心惟微,告诉我们要细心观察探究细微的本质,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虫洞,用要显微镜看到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