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女不平等是怎么出现的?
在过去我常常想,我们女性同男性相比,不过是生理构造、身体机能的不同罢了,可
为什么在学校里,女孩们被老师反复提醒:女孩子不如男孩子聪明?
为什么在工作中,女同胞们总是不被老板们所接纳?
为什么在婚姻中,女人们总被要求是“贤惠”、“勤俭持家”,要成为过日子的一把好手?
为什么在生育上,女人们总是渴望要一个男孩?为什么同为女人的婆婆对一个生育女孩的儿媳那么的不满?
为什么我们女性天生就被打上低男性一等的烙印?
为什么我们女人的归宿就应该是结婚生子和相夫教子?
难道我们女人毕生的意义就是嫁一个丈夫、生一个男孩,然后贤惠的相夫、慈爱的育子,为男人打理好他生活的一切吗?
在《第二性》中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波伏瓦给了我们答案——男女不平等的出现有其生物学、历史和经济的因素。
生物的属性使女人要来月经,要经历妊娠、痛苦而危险的生育,对物种天然就具有附属性;男女在智力上没有多少差别,但在体能上比男性弱,行动能力差,对世界的控制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在父权制诞生后,女人的屈从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她的地位不是生来就是如此的,是男人、是社会让她成为了第二性。
二、女性的局限性
在这样的背景和社会、男人对于女人的要求下,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女性具有局限性。
因为她不像男性一样教养,她不被允许像男性一样探索、冒险,她不被期望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人们需要她生育子女,需要她打理家务,她被关在屋子里;需要她既是端庄的、保守的,又斥责她是无趣的、贫乏的。
她的生活被框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她的视野所及之处全是生活的家长里短,这种预期、这种环境注定了女人具有其局限性。
三、波伏瓦的观点
在探索了女人一生的可能性后,波伏瓦告诉我们,“自由若不伴随以经济独立,就仍然是抽象的”,“女人正是通过工作跨越了与男性隔开的大部分距离,只有工作才能保证她的具体自由”,“一旦她不再是一个寄生者,建立在依附之上的体系就崩溃了”,“她必须完全像男孩子那样长大,才能轻易克服青少年时代的自恋,她把自己职业上的成功,变成丰富自己形象的价值;”这一切都在说,经济独立和个人追求是实现男女平等的第一步。
现如今许多女人都拥有自己工作,有一份工资,再不会因为买一样东西而受到丈夫的指责,她们也都十分注重个人追求,她们自尊自爱,她们养生、她们健身,她们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多的女性变得优秀,在事业上也常常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时候,这更加说明了男女之间并没有天然的差异,只要女人想做,社会提供相应的环境,女人一样可以做的很好,甚至可以更好。
在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经济独立之后,我们女性又该需要什么呢?
四、独立女性更需要什么?
经济的独立是物质的独立,物质独立之后,作为独立女性更需要的是精神的独立。
长久的风俗、法律、制度的影响,使得男性的思考模式,是“我与世界”之间的思考模式,而女性在这一点上要艰难的多,即便实现了经济独立,许多女性在看待“我与世界”的关系,仍然摆脱不了“我与男人,男人与世界,我与世界的”三重思考模式,这一点在尚未实现完全转变的人们的观念之中得到了加强。
在我国,当前能够做到自由的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而彻底摆脱对于生育、婚姻束缚的仅有少部分精英女性,而绝大多数普通的女人仍然挣扎在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之中,每年过年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仍然没有减少,社会对于一个女人是否结婚、是否生育的看法仍然没有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互助模式仍然深入人心,许多在争取经济独立的女性之中也因为长久以来的风俗习惯而深感不安,有许多女性到了30岁时依然会因为未婚问题而焦虑,结婚以后仍然会因为生育问题而担心婚姻的稳定。
这一切的一切是因为我们这一代女性尽管获得了受教育、工作的机会,但我们仍然不是“像男孩一样抚养长大”,在这一点上,我们仍然具有鲜明的性别差异。我们获得了经济的独立,却在面对男性的时候仍然被这种性别的差异束缚住了精神。因此我觉得,在实现了经济独立之后,我们女性更需要的是精神的独立。
摆脱性别刻板印象, 不再认为男人是在某些方面天然的高于我们女性的;不再将爱情和婚姻成为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不因男性的喜好来定义自己的努力方向,让个人追求和价值实现成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让婚姻和爱情退居人生目标的二线,仅仅作为我们丰富个人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存在,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的解放我们的精神,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