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入九”的第一天,真正进入到“数九寒天”阶段了!那么,借此机会,历史妞来考考大家2个问题:1、“数九寒天”的“数”怎么读?2、“数九寒天”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数九寒天”的“数”怎么读?
没错,“数九寒天”这个词你可能觉得非常熟悉,也时常挂在嘴边,但是你能读对吗?在我身边,就有很多人把“数九寒天”的“数”字读错。所以你不妨自己读一读,看看自己读的是第三声还是第四声!
不卖关子了,“数九寒天”的“数”应该读第三声。
原因很简单, “数九寒天”指的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那些日子,而“数九”就是指古人从每年冬至当天(称之为“入九”)起就开始数日子,每九天为“一九”,一共九个“九”、八十一天。这样一来,古人就知道冬天大概什么时候才能熬过去、春天什么时候才会来临了。明白了这层意思后,你一定不会再把“数九寒天”的“数”读成“数学”的“数”了。
接着,我们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数九寒天”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实际上,“数九寒天”又叫“数九天”,从每年冬至日当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即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共九个九天,一共九九八十一天。因此,“数九寒天”是从冬至当天开始的,历经九九八十一天结束,结束的时候大概是次年的3月12日左右,对应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那么,为什么古代会有“数九”的习俗呢?主要原因是古代御寒条件差,因此冬天是一年之中对古人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一个时令。由于天气寒冷,外加心理恐惧,古人就会觉得冬季出奇的漫长。在古代,人们的娱乐设施和娱乐方式都比较单一,尤其是当天户外活动大大减少,古人就越发觉得无聊。所以,聪明的古人就发明了“数九”方法以供消遣,一方面为了打发时间,另一方面也为了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除了“数九”外,古人还有很多玩法,比如:九九消寒图(“画九”、“写九”)和九九歌。九九歌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所以不再赘述,比较常见的是下面这首(不同地域会略有差异)。
虽然“九九消寒图”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主要也就梅花图式、圆圈式和文字式三种,每一种都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得名“九九消寒图”。因此,现在看来,我们完全可以把“九九消寒图”当作古人发明的一种阶段性的“日历”。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中就出现了“数九”习俗的文字记载,但是“画九”和“写九”的习俗却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真正流行起来。
明代开始,一些士绅阶层开始流行起“画九”的习俗。明崇祯年间举人刘侗、秀才于奕正所著的历史地理类著作《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注,一般用胭脂)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如下图:
“写九”的习俗则起源于清朝,最开始只在宫廷内实行,后来慢慢流传推广到了民间。那“写九”怎么写呢?其实很简单,选九个笔画数为九的字,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在一张干净的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天气(一般规则是“上点阴来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九数完了九。
道光初年,甚至出现了御制“九九消寒图”,规定只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写九。
当然,也有更简单的“画九”/“写九”方法,即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九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圆圈即可。这样方法同样可以记录天气,规则依然是“上点阴来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相比之下,这种圆圈版的“九九消寒图”简单易行,但是美观度就要比“梅花消寒图”和“御制九九消寒图”稍微差点儿了!
如果你也有兴致,不妨也制作一个梅花“九九消寒图”或九字“九九消寒图”,然后从今天开始每天涂一笔,等你涂完就会发现: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