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车窗外,那一幕幕掠过的景物,一会儿就出神了,犹如时间在倒流。思绪也跟着流动着,许多似乎被遗忘的往事,得而复失的感觉。也许因为知道这趟旅程的终点是家乡,所以脑海中不禁的构建出记忆中老家的模样,一幕幕童年到少年的回忆如同窗外的景物一样在心灵的窗前呼呼掠过。
已多年没有回“家”了,在情感上非常想回老家,回到那个生长的地方。但同时又有点不敢回老家,在外漂泊太久,怕自己和家乡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也许家乡只存在于想象当中,才能成为那永远无法触及的美好。
听过这样一句话:“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听起来很伤感,却也很现实。家乡的变化也越来越大,意味着离你那个“成长的家乡”儿时的记忆就越来越远。那些你记忆中构建的老家,那些老屋瓦房、老街小巷、山间田野.....,都在渐渐的改变或消失。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寻找那已“失落”的童年时光,越来越难。家乡,已然成为了故乡。在老家,也已然成为了客人,远方归来的客人。
故乡,一个渐行渐远的概念。它在变化,我也在变化。
虽然出神了,但并未忽略车窗内老妈和表哥在一起讲述着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大部分与我无关,或即使与我有关也不知,因为那时我才刚出生。在那些讲述的个人酸甜苦辣中总离不开世事变迁,尤其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默默倾听,虽说不是我出生前的故事,就是我出生时的事,但却莫名的有一种代入感,也会不断的穿过我的思绪,与我神游在儿时的记忆中交汇融合,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传承,我的历史之前的历史。
这次的归乡之旅,又让我想起前年在深圳读书论坛听格非的主题讲座《重返归乡之路》。印象挺深刻,要说我们是两个年代的人,却在故乡的话题产生了共鸣。他还举例他小孩那一代,从小就在各大城市或各国城市住过,而且很多地方都大同小异,尤其城市里的孩子,故乡的概念会越来越模糊,现在的孩子已经很难体会他书中描写的故乡,以及对故乡的爱与恨。而我正是他说的渐渐很难感知到“故乡”的那一代,却与他对故乡的讲述产生了共鸣。我当时也挺疑惑,后来想想只能说中国太大,各地城乡发展速度不一样,沿海比内地发展快很多。尤其我的家乡,离城市太远,造成这样一个时间差,属于两个维度的经历,在某个奇点刚好交汇了。
记得当时感慨万千的写了一个说说,想到这马上去翻了出来,那时的我写道:“今天听格非的讲演,很深的感触与独特的共鸣,一直在脑海盘旋,之前刚写了类似经历与想法的文章。他讲述了家乡拆迁与人事的变迁,村庄由简朴内敛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有点人事已非。回故乡对于他来说曾是一种煎熬,不喜欢应付故乡无比单一的世俗观。他的重返故乡,是记忆中回不去的故乡。我曾也思考或纠结过,也曾思乡却害怕回乡,更不善于应付故乡的人情世故,难以融入故乡的氛围。犹如故乡一去不复返,那个怀念的故乡,似乎只在记忆里。但他并无意批判,他觉得,重新理解那些人,才是他更看重的。而我也是如此,虽无法很好的融入,但从心里渐渐理解故乡的人和事,也理解自己。”
今天,想法依然和那时相差无几,却并未向以往那样害怕回乡了。虽说依然不太适应某些“家长里短”或“世故人情”,但也不担心要去应付,因为其实可以不必应付,而更像一个旁观者只是去品尝家乡的味道,去观察与理解家乡的那些人和事。
有人说:“故乡,就是那个你离开后想回去却回不去的地方”,或许远方的游子和故乡就是一次渐行渐远的旅行。也许故乡的样子变了,甚至故乡有一些让你“煎熬”的过往。但故乡还有很多亲朋好友,他们看着你长大,或参与过你的童年或少年。回家之旅,虽然短暂,几乎一直在路上或饭桌上,在亲朋好友的热情款待与匆忙赶路中度过。但也算是一种短暂的时间穿梭,回到过往熟悉的时空场景。更深刻的感受到我来自这里,在这里长大,对“我来自哪里?又去往何处?”这也算是一种“答案”,这是一种最大的归属感。
故乡就在那里,无论你走多远,离开多久。
不管我走多远,离开多久,也是我的故乡。
即便真的是回不去了,那里还是我最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