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桨小嗯
当年读小说《追风筝的人》时,还在上大学。不知是否因为少不更事的关系,当时合上书,脑袋里一直浮现哈桑追到蓝风筝后,在巷陌被大变态阿瑟夫侮辱,胆小的阿米尔躲在墙壁后,不敢吱声,以及阿米尔想方设法赶走哈桑的场景。
越想越生气,心疼哈桑,觉得阿米尔自私、懦弱、胆小。哈桑为他千千万万遍,他却一点不知珍惜,还“恩将仇报”,逼走了他。
“阿米尔有愧于哈桑”、“阿米尔害了哈桑”,这些话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让我这么些年来,因为《追风筝的人》,讨厌了阿米尔很久。
直到今天,意外刷到电影版《追风筝的人》。重新读完整个故事后,对阿米尔才有了不同的解读。
1
“人是会成长的,人是会改变的。”不同时期看同一部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青春期看《大话西游》,会为至尊宝和紫霞的爱情感动,会觉得至尊宝不懂事。可是,成年后再刷,又觉得至尊宝不过和千千万万男人一样,会幼稚,会犯错。他与紫霞那写满遗憾的爱情,又岂能都怪他呢?
电影《追风筝的人》以时间为序,从成年后的阿米尔在洛杉矶家里接到一通来自喀布尔佣人的电话开始,以回忆的形式,讲述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故事。
影片中,小阿米尔和小哈桑的情节不多。电影删除了一些原著情节,保留了一些能凸显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情节。比如,“斗风筝”、哈桑被欺负,塔利班恐怖统治等。
阿米尔和哈桑,既是主仆,又是朋友,还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电影最后透露的)。他俩的关系,既复杂又简单。一个是主,一个是仆;一个是受人尊敬的普什图人,一个是被人瞧不起的哈扎拉人;一个是少爷,一个是私生子。两个小男孩,除了彼此间的友谊,再没有任何平等的东西。
童年里,哈桑聪明、勇敢、善良、有责任心。阿米尔拘谨、软弱、还有点自私。因为性格软弱,阿米尔经常被大变态阿瑟夫欺负。每逢此时,哈桑就像小英雄一样挺身而出,保护阿米尔。
有一次,阿米尔赢得了“斗风筝”比赛。哈桑兴奋地跑去为阿米尔追蓝风筝,不料遇到了阿瑟夫。
大变态阿瑟夫“强暴”了哈桑,阿米尔赶到时正巧看见了不堪的一幕。胆小的他不敢上前与阿瑟夫对抗,吓得躲在墙后面,眼睁睁看着哈桑被侮辱。
此事之后,两个小男孩的友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就卑微的哈桑,身体受过侮辱后,心里更觉自己卑微,不配和阿米尔少爷玩。阿米尔揣着内疚与嫌弃的矛盾心理,也不再愿意和哈桑一起玩,甚至撒谎说哈桑偷了他的手表,逼走了他。
2
哈桑走后不久,俄国人入侵阿富汗。为了逃难,阿米尔和父亲离开了喀布尔,从此与哈桑断了联系。
十年后,阿米尔和父亲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安定下来。阿米尔大学毕业,娶妻成家。父亲生重病离开人世。
又几年后,阿米尔和妻子移居洛杉矶。阿米尔成了有名的作家,而哈桑,在恐怖的塔利班统治之下,被杀死了,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为了弥补当年的错误,阿米尔返回喀布尔,冒死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将其抚养成人。
以前,和哈桑一起时,阿米尔从来都是胆小的,不敢惹事,也怕事。成年之后,面对变态阿瑟夫的毒打,阿米尔依旧没还手。若不是索拉博拿起弹弓射伤阿瑟夫的眼睛,他们可能逃不出喀布尔。(看到此处,真心为阿米尔的软弱捏了一把汗。)
阿米尔唯一一次勇敢,是在岳父面前义正言辞地说:“我的父亲和仆人的妻子上了床,生了哈桑。哈桑死了,索拉博是他的儿子。以后请不要在我面前叫“哈扎拉人”,他有名字,叫索拉博”。
阿米尔终于不再是当年的胆小鬼,变成了勇敢的男子汉。
3
作品《追风筝的人》情节简单,却表达了多个主题。友谊的美好、和平的可贵、人生而平等的精神等等。作者借两个小男孩的故事间接控诉了塔利班的残暴统治以及连续不断的侵略战争对阿富汗人民的身心伤害。
曾经看过一本名叫《喀布尔女孩》的书,书里介绍,在塔利班统治期间,喀布尔的女子出门必须由男子陪同,且佩戴查连(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只留两只眼睛在外面)。书中女主全家要生活,又不能出去工作。平日在家听收音机都得调低音量,以防隔墙有耳。
从前觉着哈桑的悲剧人生和阿米尔脱不了干系,但现在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当年阿米尔亲眼目睹阿瑟夫欺辱哈桑,年幼的他吓得躲起来,只意识到保护自己,却没有想到跑回家向大人求助。他除了胆子小一点,自私一点,又何罪之有呢?
如果真有错,那也是后来的错,他不该撒谎,诬陷哈桑偷表。
哈桑的悲剧,不是阿米尔造成的,是那个不平等、不和谐的时代造成的。
阿米尔和哈桑的分离,是俄国人入侵阿富汗的结果;
哈桑的死,是塔利班残暴统治的结果。
可悲的是……小男孩阿米尔犯错后都知道改正,而世界的暴行却从未停止。至今,叙利亚、阿富汗这些国家仍未摆脱战争的魔爪。
但愿未来,天下太平!阿米尔值得被原谅,而侵略和恐怖统治,不能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