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明病寒证(二)
【9.17】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吃不下饭,这是中寒的阳明病,不适合用三承气汤。哕,打嗝的声音,嗝气的状态,因为人是虚的,胃里太冷了。
张仲景的胃中是整个消化道。治打嗝多半是用一些暖药,用白虎汤加减。白虎汤是寒的,吃多了会肚子痛拉肚子。石膏剂进入人体主要作用的地方是肌肉,在消化轴的影响力不强烈。所以可以用白虎汤做底,肠胃虚的嗝气,四逆、理中、吴茱萸加石膏、知母;白虎汤里加苍术、干姜。用这些合方就好。
发阳明病时,几个重要的观察点:吃饭、大小便、出汗、体温、脉象等情况。
【9.18】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有大便燥结在肚子里,腹满,但下之后,腹满没有消退,说明下法用错了,反而把人打虚,消化道更加不会动了。脉按起来觉得跳得不快,有一点温吞吞的感觉。这样的阳明病就一定有某种体质,这个体质把阳明病的脉象给拖住了。
脉迟的状况下,症状是吃东西不能吃多,多吃两口就会发烦(烦这个证有的时候是来自于热,有的时候是来自于阳不胜阴),并且头昏,代表是偏寒偏湿的体质,身体的水就代谢不动了,尿变得很少。这样的状态是会作谷疸的,就是消化机能很差,这种是寒湿型的黄疸。西医的病名是十二指肠发炎。用茵陈蒿汤加附子或真武汤、茵陈蒿汤合用。
二、阳明病虚证
【9.19】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照理说应该汗很多的,可是发烧不出汗,反而身上发痒,这是一个虚劳底的体质。用人参白虎汤清热,白虎汤发阳明的热比较不伤元气,并且加了人参可以补充津液,让他有汗可发。如果便秘,用猪胆汁灌肠法、蜂蜜煎导大便法,或者麻子仁丸,不能用承气汤。
如果不怎么像阳明病,已经挂到这边了,表气很虚,阳明病发不出来,用防己黄芪汤。用黄芪剂补表,微微加一点麻黄来发。
三、阳明病寒证(三)
【9.20】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流不出汗,可是还有小便,这比较偏向于寒性的痰饮证,三焦水道不通、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呕吐,并且咳嗽,手脚发冷,头痛剧烈。因为消化轴太热,所以肝胆之气烧到受不了,走肝胆之气本来上升的道路塞住了,肝胆之气郁结,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或吴茱萸汤。
如果是寒包火,黄舌苔,吴茱萸汤加大黄。吴茱萸汤证比较明显(如头痛),就用吴茱萸汤;但是如果热象很明显,吴茱萸汤加石膏或大黄都可以;如果手脚冰冷,甚至有一些少阳的症状出来,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少阳之火塞上来,柴胡龙骨牡蛎汤可以开郁,也可以清热。
阳明病的头痛从额头痛起,渐渐会弥漫到满头都在痛,整个头被包起来一样痛。
四、热扰胸膈证
【9.21】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不头痛,但头昏,不怕冷,能吃,这是热底的阳明病,没有中焦寒的问题。气往上冲,咳嗽了,喉咙也一定跟着发炎,用三黄泻心汤或柴胡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加麦冬、玄参都有效。
阳明病热的量是非常大的,如果用三黄汤一定要小心,不要让他燥化。真正阳明病猛的时候,石膏要吃好多才能退掉。
五、湿热发黄证
【9.22】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热邪弥漫于三焦,三焦水道不通了,热和湿郁闷在里边,人会发黄。也就是要发肝炎了。栀子柏皮汤、栀子豆豉汤、栀子厚朴汤都有可能,使用的时候再辨证就可以了。
如果水道不通,又发黄,茵陈五苓散也有可能。治黄不要急,给十几天的时间,慢慢吃慢慢好。
【9.23】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又用了火疗法加热,就会头上出汗,湿气热闷在里面,一定会变黄的。另外一个说法,热闷在血分,而不是闷在消化轴的时候,不是胆管阻塞,是血液里面红血球坏掉。这种溶血型的黄疸,主要是要把血分之湿热泻掉,代表方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如果是外证很明显的白虎汤证,先用白虎汤把热退了,剩下来的事再解决。湿热还没有完全到血分的时候,可以用苍术白虎汤。苍术祛湿,白虎去热。如果是胆管塞住的那一类,大黄硝石汤、大柴胡汤都可以通胆管。
六、阳明病热证
【9.24】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阳明病,脉浮而大的,潮热很有规律,在固定的时间发高烧。如果脉只是浮,跳的没有那么猛烈,代表这个热不会陷到阳明腑实的燥证,只是出大汗,不会到潮热。
七、阳明病血证
【9.25】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嘴巴干,想喝水,但喝到嘴巴,抿两下,又不想吞下去了,意味着有热,可是热不在气分,在血分,这种已经叫温病,有温邪了,就会从血分找地方出来,流鼻血是一个代表。阳明病本身也有这个症状。
阳明病阙上头痛就代表热邪往这个地方堆积,越堆越多,最后整个头闷痛,这个热邪离鼻子很近,鼻血出来以后,阳明病的头痛会松一下。
八、阳明病转机
【9.26】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本来就是会出汗的,当成太阳病发了几道汗,也顺便把阳明病医好了,不怎么烧了,但人燥燥的干干的,心里有烦,还是不舒服,那是因为大便还干在里面。
“亡津液”,阳明证本来就是一个多汗的证,用了发汗法再拔汗肠胃道就干掉了。经方派主张要顾护阳气,所以要观察身体有没有自己好的机能。如果有,就不要随便滋阴,会把阳气打死,要让身体的自愈能力去恢复。
如果平常小便都是一天三四次的,可是到了今天只有两次,那就可以放心了!小便少代表身体把水留住,留住水就是要来润肠胃道的。不要急着用通大便的药,把人又打伤,就得不偿失了。
九、阳明病治禁
【9.27】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发高烧,脉也洪大,可是,如果呕吐很多,就有几个可能性了。一是偏到少阳去了,如果病邪在少阳的膜网之间,下了也没有用,打不到。二是呕多说不定是因为能量离开了消化轴,在阳明区发烧了,所以消化轴已经虚冷了,不可以用下法。用吴茱萸汤稳住,再看有没有燥化,有燥化再用承气汤。或者用吴茱萸白虎汤、小半夏合白虎汤、承气汤,先把呕治好。【
9.28】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鞕满”,就要考虑人会不会太虚,能不能耐受下法。如果是虚的胀满,用下法就会打坏;如果是小结胸,用下法,还可能打到一点。所以心下鞕满,如果是虚的鞕满,小结胸病大便不通真要用下法时,一方面下要用轻的,一方面人参要加多,用理中汤补,不要打坏了。如果是阳虚体质,先用附子人参再用承气汤。不要用大承气汤,用大小调胃三个合并的三一承气汤,甘草放多一点调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