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本好书,
犹如走进一个世界,
无论身在何处,
无论年方几何,
无论贫穷富贵,
书籍让人类在精神世界中得以联结。
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
选一本你最爱的书,
静静地品味,轻轻地诵读,
或许你会慢慢通过诵读爱上阅读,
或许你会慢慢通过诵读感悟生命,
其实诵读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学习的繁忙,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一方风水养育一方人”,边城是一座质朴的城,潺潺流水,细细涓流,没有一丝杂乱与喧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样的淳净质朴,人们的内心一片祥和。没有轰轰轰烈烈的爱情情节,亦没有惊心动魄的气息,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就是这么平平淡淡,但却如此真情实意,引人入胜!
《边城》是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人们对它的评价极高,有人说它是镶嵌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说它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小仙女”。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就是这样简单的山、水、人、城,构筑了一个不似人间的世界,那是天堂。《边城》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的挑拨着我的心弦。文中处处浸润着湘楚景色,处处是醇厚质朴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飘散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读起它时你便会被忧伤环绕,像是触及到了什么……
《边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丽,它的魅力贯穿着整部小说;渡船人“爷爷”对翠翠的关爱与担忧体现出了老人的淳朴和善良,其行为经常令我默然发笑,固执却理智,粗中有细;顺顺则是一名诚信仗义的绅士,他的两个儿子都受到他的影响,成为一方才俊,兄弟俩也都同时对翠翠产生了爱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夫爷爷的次次刁难也决不放弃,二老傩送放弃了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后一起在夜晚中的悬崖之上为翠翠送出表达爱意的歌声。
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未来终究要靠自己去争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
我在想,为何取名《边城》,在心里它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沈从文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吗?也许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浪子未死,气场未绝。
-----------题记
美丽的风景,似乎总在远方。于是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他们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地方,可匆忙之间,忘了来路,不知归程。
余秋雨,在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他用内心中的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去探索秀丽的山河文化。跟随他的脚步,我也开启一场读书之旅。但有一站,让我的心情许久不能平静。
在无垠的沙漠中,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有孤寂,荒凉。但是,莫高窟的存在,却给了这无垠的沙漠中增添了一丝文化的色彩。这些石窟大多处于荒山野岭间,远远看去很不起眼,但里面却蕴藏着文化的瑰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然而,国家的宝藏却因三个男人的会面而被悄悄地转移,一个是“主人”王园箓,一个是英国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还有一个便是翻译蒋孝琬。在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从一位帮工那得知洞窟里面可能有洞穴,二人把洞窟挖开后发现了一个藏经洞,百万册经卷,带着已然尘封千年的历史和百年的孤寂,展现在它们已经陌生的世界前,才疏学浅的王道士带了几本经卷给他的地方官,但地方官却对它不感兴趣。于是,几个月后,斯坦因和蒋孝琬便从王道士那里用30英镑换到了29大箱经卷,在王道士看来斯坦因给他留下的是30英镑,在我看来斯坦因给他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
文化苦旅,苦的不是文化,而是这段旅程和背负这段旅程的人。
孤身一人,远离世俗的喧嚣,去享受这份幽静和这些灿烂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