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一天加周末两天,刚过完“小长假”,每个班上都有一些没完成作业的小孩,似乎休息越久,作业越难写好。其实,真正写起来并不需要多长时间,不写的原因莫非是孩子缺乏主动性,家长又缺乏必要的督促。
想起薛瑞萍《破茧而出的四年级》里的一篇文章。薛老师本来的题目是《关于〈拖沓的孩子〉》,其中介绍了一本书。
身为教师,如果所任教学科是必须布置作业的,那么你每一个工作日基本上要开始于气急败坏的讨债和讯问。“本子呢?”“作业怎么没有做完?”讨债和讯问所得,总是那几条令你七窍生烟的理由——其间多是谎话。
儿童会用各种理由来拖延许多事情。有时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向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借口……他们不仅让教师头疼,也极大地损害了自己及父母的生活质量。
惩罚是必须的。孩子之所以拖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意志力薄弱、缺乏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实施惩罚,就是希望从外部压进一些责任感,从而使他们学会做学习的主人、时间的主人。然而,经验告诉我们,每个班级都有几个油盐不进的家伙。屡教不改、屡罚无效,似乎他们来到班级、来到学校就是为了让教师抓狂,让学校知道教学的无能为力。
对于这样的孩子,仅靠学校还真是无能为力。因为拖沓的习惯在学前、在家里早已深深种下。同是“学龄儿童”,有些孩子的人格发展却滞后于他的实际年龄:“精神体格”过于羸弱,无力理解、适应新的环境;无力理解、承担学习任务。日子没有目标,更谈不上为目标而付出努力。解铃还须系铃人。《拖沓的孩子》就是一本专为拖沓儿童父母写的书,一本畅销全美的家庭教育书。
作者丽塔•埃米特是美国的一名职业演讲家,她的研讨主题涉及拖沓、时间管理和儿童教育技巧,这些研讨受到了广泛欢迎……一遍又一遍呼吁“父母责任”的时候,丽塔•埃米特实际上是替无数拖沓儿童发出求救的信号:“爸爸,妈妈,帮帮我!不要让拖沓毁了我的今天,我的将来!”
拖沓的孩子不快乐。如果留心,你会发现他们的眉眼中郁结着沮丧、顽梗、虚弱、无助。他们怕苦怕累,他们懈怠懒惰——然而,真实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和艰辛的,所以他们较少享受成长的快乐……快乐是分等级的,生长的快乐、知性的快乐一旦降临,就会自动萌生复制的欲望。开始,上进的欲望还很微弱,不足以转化为持续不断的行动力量。这时,父母的指导、鼓励、限制、惩罚就能从外部提供助力,强化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生活责任感,全力挣脱晦暗、软弱的旧壳——晴朗而坚定地投身奔涌向前的生活洪流。如此,一个自信的、有力的、为自己和别人喜悦的新我就破茧而出了。
编谎、补做、检讨、受罚,拖沓孩子其实比正常孩子活得辛苦、沉重——除非教师和父母彻底放弃、不再要求他跟上队伍。所不同的是,完成任务对他们是那么被动痛苦,像是囚徒服那无尽的劳役。对工作、对学习、对管束他们的教师和父母,他自然是充满畏惧甚至怨恨的。在这个时候,他们所憎恶的又何尝不是生活,不是自己呢?
“忘记”作业,把学习时间用来玩耍的孩子,其精神状态大约是在垃圾堆边独自野餐,在阴雨天里独自郊游,那不是健康、自然的快乐——真正的舒展从来都是跟随着紧张的劳动而来。拖沓的孩子既是不快乐的,又是羸弱无力的。他们畏惧成长,他们在潜意识里留恋无忧无虑的婴幼儿。患上“退婴综合征”的他们,希望能够长久赖在事事不用费力操心的幼儿期。他们没有能力走出这种半阴不晴、半昏半醒的状态。伸出强力的双手,把他们拽出来、揪出来,迫使他们过一种清新健劲、阳光明媚的生活,这是父母的责任。如果父母这样做了,他们将终身感激,即便不能革除积习,长大他们也不会抱怨父母。
开始的痛苦是必然的。容易走的是下坡路。父母付出长期努力,孩子终究没有改变的情况或许也是有的吧。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得到一个这样的例证。那么,父母为什么不下定决心行动起来呢?
在《拖沓的孩子》里,拖沓不仅局限于学习,也包括孩子应当和必须承担的家务。作者分析了拖沓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诊治拖沓的各种手段。阅读此书,你会感叹于大洋彼岸对于教育的务实态度。
“父爱”、“母爱”是两个沉甸甸的字眼儿。它们不仅意味着温暖和艰辛,也意味着坚忍和严厉——在孩子漫长、琐屑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漫长、琐屑的恒心。走过这漫长的一程,无论孩子发生的变化是大是小,首先实现的是父母的成长,父母会变得坚强、有力、富有智慧。更不要说,拖沓孩子往往有一个拖沓的或者过分随和软弱的父母,父母想要改变孩子,首先就要改变自己。
生气发火是没有用的,临事暴打是没有用的。父母唯一可行的,是有的放矢地制定家规,然后不折不扣,持之以恒地执行下去——全家草木皆兵,打一场根治拖沓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