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要在舒适区之外
刻意练习要求学习者持续平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自已目前能力范围的事物。因此,刻意练习需要我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并不令人愉快。
一、理解
一个人开了20多年的车,算得上一个熟练的老司机,可在技能上也许并不比只开过5年车的新人高多少。可见,时间并不是衡量技术精湛与否的决定因素。
一个人下了20多年的象棋,在时间上远远超过一万小时。可仍然只是一个棋迷,算不上高手。因为对他来说,下棋只是爱好,没有设定目标,没有去“刻意练习”。
一个从事财务工作20多年的老会计,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可没有突出的业绩。只能是一个敬业的好会计,依然成为不了行业精英。
二、原因
这是因为:一个人在舒适区里待的太久了,一切已成为惯性。改变就会不适应,会有恐惧感,维持现状最好。
其实,这才是影响我们至今无法成为高手的原因:
1.每天进行着重复练习,没有目标,没有制定难度系数;只是一种简单的重复,仅仅满足于能胜任工作而已。
2.在人们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达到熟练以后,就会产生疲劳,就会放慢学习的脚步。进而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
3.在熟悉的领域待的太久,进入舒适区的自己,已经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更不愿意放弃眼前的一切,去尝试过一种全新的生活。
三、如何设置“挑战”
但是,刻意练习理论,也并非鼓励毫无节制地追求极限,而是一种科学、系统化的训练方法。他建议我们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既要在舒适区外探索新的能力边界,又要避免因过于急切而造成反效果。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如何设置“挑战”是需要智慧的。适当的挑战能够刺激学习者跳出原有的认知框架,激发潜力,促使大脑和身体做出适应性的改变。这就如同攀登者向更高的山峰发起冲击,每一次艰难的攀爬练习都会让肌肉更强健,技巧更娴熟。然而,如何精确拿捏这个挑战的尺度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刻意练习并不意味着无休止的高强度训练,而是在逐步增加负荷的同时,确保每个阶段的挑战都是在个体现有能力的基础上稍加拔高。这就如同马拉松运动员逐渐增加训练里程,而不是一开始就试图跑完全程,训练过程循序渐进,而非盲目追求瞬间大幅提升,这样既能有效改善技术水平,又能防止运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