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更NO.46
在小区看到一个5左右的孩子走路拌了一下,没有跌倒,但手里拿着的玩具跌了出去。孩子捡起玩具发现摔坏了,大哭起来。
爸爸说:“宝贝不哭啊,不就是玩具吗,爸爸再给你买一个。”
妈妈说:“宝贝别哭了,一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安慰下哭得更厉害。
孩子为什么会哭得更厉害了呢?爸爸妈妈本意是安慰孩子,但这些语言的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不应该这样。”
孩子的伤心、难过没有被父母同理到,没有得到理解,还多了“你不应该”。孩子能不哭得更厉害嘛。
很多时候我们也和这对夫妻一样,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一些我们认为是安慰的话,而且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
我们做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是孩子,听到这番话是不是觉得很难受,觉得自己不好,很没用玩具都拿不住。这些话可是说是在伤口上撒盐。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被反复告知忍不可以有情绪。“不许哭”是我们小时候尤其男孩子经常听到的话。一看到情绪,大家就像消防员一样想马上把它扑灭,多年积累的各种评判就会自然地脱口而出。“男孩有泪不轻弹”、“就知道哭,真没用”、“有什么大不了的,哭成这样。”,殊不知火没扑灭,反而撒一把盐,让对方很受伤,情绪叠加、升级,引发更大的冲突。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一个班级给孩子们上情绪管理的课,我邀请孩子们玩“情绪猜猜猜”的游戏,好几个孩子看到任务卡上的“伤心”、“难过”之类的情绪词,马上表示不愿意演绎,他们只想演“开心”“快乐”之类的情绪。孩子认为“伤心”“难过”不好的、不可以有,所以拒绝演绎。
遇到情绪,让情绪降温的三部曲是:
第一步、事件——发生了什么?
我们经常在对方还没说话或者还没说完话的时候,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定式下结论。
倾听就是放下预设和成见,去了解发生了什么或者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比如:
抱抱他
拉着他的手
和他在一个高度
看着他的眼睛
说:“你很伤心。能和我说说吗?”
“哦、是这样呀。”……
引导孩子说出感受想法,当他感受到有人愿意倾听,能够倾诉的时候,情绪就已经降温了不少。
第二步、情绪——他的情绪是什么?
通过第一步倾听,充分了解发生了什么,才可能找到他的情绪。和孩子一起去识别他的情绪,对构建孩子的抗挫能力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拿出情绪卡片或情感脸谱让孩子找出自己的情绪,告诉他这个情绪的名字是什么。引导孩子把情绪画出来或者说出他感受这个情绪是什么颜色、形状、多大?通过这些方法让孩子疏导和释放情绪。
第三步:影响——影响是什么
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同。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事甚至是“灭顶之灾”。
需要我们理解一件事对孩子的影响或者说意味着什么,这需要用心感知,或者问“能告诉我怎么了吗?”
当我们了解到发生了什么、找到孩子的情绪,也找到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可以整合起来,跟孩子说:“你心爱的玩具摔坏了,你很难过,一会跟小朋友玩的时候你就不能和他玩这个玩具了。”
通常这个时候,孩子会渐渐平静下来。
孩子有情绪,父母能在旁边默默地注视,随时准备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张开怀抱,同理、倾听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这是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