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筱懿在《情商是什么》一书中这么定义不合群:
1.“不合群”是“深度工作”的标配,独处是自我成长的必需。
这个板块列举了: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印度之行的所见所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的著作《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单干户”的李敖,阐述科学的独处,会拥有更多积极体验,提升创造力,实现自我认知,提高工作效率。
2.“不合群”是独立精神和不甘平庸的另一种解释
这个板块列举了:日本设计行业评违“反时尚的时尚”的川久保玲,具备独立精神的人,思想与行为都不走平常路,在他们的概念中,不合群才能免于泯然众人,越特别,越醒目。
3.内向者的“不合群”,是创造力的表现
这个板块列举了:美国心里作家马蒂兰克的著作《内向者心理学》,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达芬奇等各个领域的领袖,性格大多很内向。
曾有人在语言上强迫我说,“你不要总是独自一个人,应该多跟大家待在一起,要不然就不合群,跟我们渐行渐远。”
天知道,我当时觉得简直莫名其妙!
谁规定我就要跟你们在一块刷刷那所谓的存在感?随时翻看朋友圈、抖音、小视频、讨论明星八卦、以怼人为乐、当热电视剧、把人家的私事作为谈资……这些我都不喜欢,你们知道吗?
因为不懂,所以选择装聋作哑。
其实,我也尝试了一段时间的“合群时光”,大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大家喜欢什么我也让自己去喜欢,大家买什么我也买……结果并不乐观。
那几日硬着头皮的勉强自己,身心饱受煎熬。
于是果断放弃了所谓的“合群”,“不合群”反而让我越来越眉欢眼笑。
在《俄罗斯方块》的游戏中,当一整行被方块填满时,这一行所有的方块就会瞬间消失。有人因此感慨,《俄罗斯方块》教会我们,“如果你太合群,就会消失。”
举双手赞同!
小时候读书为了合群,融入集体,只要有多人聚在一起的活动,都想去看看或者参与其中。
记得我上六年级那会,不知道谁先开的头,在班里打围巾,然后演变成班里有一大半人在打毛线。打好一截再拆了重新打,以此为乐,沉浸在此,乐此不疲,其中还包括几个男生。
现在回想,要被当时的自己笑死。
昨天,蜡笔小尖椒的文章《4岁女孩太优秀被孤立:不要为了合群丢了自己》
上幼儿园的4岁小女孩因为表现力很强,舞蹈跳的很好看而被孤立。
后来小姑娘意识到自己因为跳舞被孤立,她不再努力地跳舞,不再尽力地去表现自己,默默地一个人躲在人群后面。
因为害怕孤立,不敢突出,不敢优秀。
你越来越优秀,难道不应该替你高兴吗?
才4.5岁的小孩子,就被孤立的这般模样。该是多孤单无助?
不必为了取悦他人,忘却真实的你!
做真实的自己,你值得拥有更好的,那里有山有水有大海有花有你有我有他……美不胜收。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