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由内而外的教养》,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初级情绪。
我们通常所熟知的情绪有悲伤、恐惧、喜悦、厌恶、羞愧等,但其实在大脑辨识出这些“归类情绪”前,大脑会把来自内在或外在的信号做出初始定位,并且大脑会开始集中注意力。告诉你:“现在请注意!这很重要”;“接着大脑开始对信号进行好坏的评定,再对初识定位作出调整;然后大脑中相关区域的复杂神经回路被激活。”这个过程我认为简言之,就是情绪的唤醒过程。
而这个初级情绪被唤醒的过程,也是大脑对我们的经历的重要性及好坏进行评价的过程。并且这个初级情绪是可以被通过非语言的信息捕捉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声音、肢体动作、态度以及回应时的时机和语气,都体现了初级情绪被唤醒和激活的剧烈程度,也体现了大脑中能量流动情况,这就是感觉机制的本质所在,所以,初级情绪,又被称作‘思维的乐章’ 。”
这个初级情绪的概念很抽象,我感觉理解起来很费劲。不过一旦说到,共鸣、共情这些概念时我们可能就会更有感觉些,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说不上来,为什么跟有些人就容易有共鸣,跟有些人却很难;为什么有些人是共情高手,有些人却显得比较冷漠。其实这都跟我们的初级情绪有关。
你肯定见过两个特别“嗨”的人在一起聊天的状态,如果你是一个不太“嗨”的人,你可能会觉得插不上话,或者觉得不知所措,这件事情上,也许并不是你们没有共通的话题,而是你们的初级情绪不匹配,所以你们的相处会感觉上好像不太和谐。这种感觉没错。
“当初级情绪在同等程度上产生联结时,我们的经历就会变得协调一致,与他人的交往也会变的顺利。” ——突然感觉自己理解和接纳了自己的“平淡”的状态,
《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是讲父母教养的,为什么要讲初级情绪这个概念呢?因为父母需要从初级情绪上与孩子进行联结,当孩子感受到积极情绪时,父母需要及时与孩子分享这种喜悦,当孩子感受到“消极情绪”时,比如失望,难过父母要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孩子的感受,用温暖的话语安慰孩子。当孩子感觉到被理解,也会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因为她们的情绪得到了共鸣和回应。当父母和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时,也就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时,父母的教育才会更有力量。
所以,无论当孩子是因为真的伤心难过而哭泣,还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如想以此来获得某样喜欢的物品时,从情感上跟他建立联结都是个不错的主意,即使是拒绝了他的请求,也可以对他表示“同情”。
最后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孩子的感觉很敏锐,你是否真诚,他一定能感觉得到,因为初级情绪是能够被通过非语言信息观察到,你的声音、语气、态度、面部表情、眼神以及肢体动作都可能出卖你,能否与孩子建立联结,重要的还是你的诚意。只有我们真的把他当成一个孩子,不再用“他应该那样啊,他怎么就不明白呢”之类的成人心态来面对孩子时,或许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然,作为父母并不是一味的去要迎合孩子,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安慰,而这种安慰,可能不是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仍然需要你向内探索,真正的了解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但是,你仍然可以用写日记或者跟人聊天的方式去讲述你的故事,通过讲述你的故事,你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也更能够理解自己。如果你选择跟别人聊天的方式,前提是要找到能够接纳你的那个人或者一个群体。
如有论述不当的地方,欢迎大家来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