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创作过程: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译: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
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而再笨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引用自《易》)
译:开始时出一点差错,最后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5.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译:相传有一种鸟,平时默默无声,但是一旦鸣叫便令人振聋发聩。此句常用来比喻深藏不露之人。
6.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不烧尽,火也扑不灭。必须用错误的方法去处理事物,导致适得其反。相近之词:赔了夫人又折兵。
7.唇亡则齿寒。
译:嘴唇如果没有了,牙齿便会暴露在外面受寒冷之苦。比喻相互倚仗的双方一旦一方遭受不利,另一方也将面对危险。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类似。
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译:粮仓内粮食充沛人便懂得礼数,衣食无忧人们才会考虑荣辱。意思是说,只有满足最基础的物质条件,才能去追求精神境界。
9.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译:应当作出决断之时不够果断,最终便会因此原因导致混乱。此句告诫人们要行事果断,切莫优柔寡断,不但会错失良机,还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10.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译:最为令人不齿之事莫过于卑贱的行径。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穷困潦倒。意思是说,人不可因任何事失掉气节,也不能因为贫苦而变得低三下四。
1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译:世间不管如何混乱,我也要保持自己的清明,即使所有人都如同喝醉一般颠倒黑白,我也要保持清醒。
12.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译:家境贫寒希望能找一位贤良的妻子,国家出现乱像,才明白能够力挽狂澜主持大局的良相多么可贵。
13.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
译:羽翼还未丰满,不可以试图高飞,事理还未明了,不可贸然求功,否则终将自取其辱。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译: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译:名士可为了知己而牺牲自己,女子因为爱慕的情郎而打扮自己。
1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小小的家燕与麻雀,怎么能理解纵横天际的大鹏的志向呢?比喻雄图大志之人不必理会眼界短浅之人的眼光。
17.置之死地而后生。
译:隔断一切退路,将自己置之于无路之境,才能迸发出最强的求生欲望。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 李将军列传》
译: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出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1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天下人吵吵嚷嚷,嘈杂喧闹,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来;天下人碰碰撞撞,拥挤奔忙,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往。
20.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
21.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译: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而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以外。
22.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译:轻飘的羽毛堆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一堆很轻的东西堆积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众人的言论十分强大,足以混淆视听;毁谤发生多次,足以将一个人毁灭。
人言可畏,强大的舆论能美化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判断,舆论不一定可靠,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判断。
23.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
译:宁肯多次中止洗头,多次中止吃饭,也不能慢待贤士。
24.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史记·儒林列传》
译:务必要根据符合正道的学问来发表言论,不能歪曲学问来迎合世俗!本句是对世代求学之人敲响的警钟,正如孔子所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面对强大的权势,坚持自己的学说,心中的信仰不可动摇。
2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列传》
译:刚洗过头的人一定会弹弹帽子上的灰尘,刚洗了澡的人一定会抖抖衣服上的污物,谁要被污浊之物弄脏干净的身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