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为什么是第一趴】
第一次觉得有必要重新读一下的书,就是这本!
按理来说,昨天读完书就应该能出一份读书笔记,but,坐在电脑面前构思了半个小时都不知道关于这本书的思维导图应该怎么完成。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这本书的干货占比60%左右,其中很多的部分都是方法论。比如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因为书中有一个部分讲到的是提升学习能力的底层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刻意练习,所以,我决定接下来先看《刻意练习》来延伸分支内容,然后再重新看这本书,最后完成读书笔记的第二趴。
【about思维导图】
【about印象深刻的单句】
TOP3 读书的目的: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很多人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吧,我也不例外,甚至还写过关于“为什么要读书”的文章。曾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让大家觉得我在读书,为了虚荣心在读书,为了别人在评价我的时候觉得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而读书。直到有一天在家整理散乱在客厅、卧室、餐厅、卫生间的书籍时,无意间拿起一本丰子恺的《活着本来单纯》,端详了老半天觉得应该读一下,结果翻开书,满眼彩色马克笔的勾勾画画。
原来我读过这本书!!!为什么一点儿印象都没有?
Mr. Bear说:因为没用!
十环!因为这本书里的内容从未被我提及过,或者与谁交流过。所以慢慢的,它就淡出我的生活了。
再后来的阅读,就是为了能好好上课,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的知识,让他们在未来战场能够毫不费力的打胜仗。不得不说,这样的读书还是带给我一些收获的,至少那些在我看来“很好用”的知识被我这个搬运工从书本运送到了学生的脑袋里。
昨天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读书的目的是打通知识的阻塞,而我一直在努力的,只不过是记住书中的有用句子罢了。至于融会贯通,还差的远呢!
TOP 2 以教为学
接着上面的场景继续说~
为了在上课的时候能够让学生全神贯注并且学有所得,我必须非常快速的去获取新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再加工”把学来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在战场可用的“弹药”。那么问题来了,怎样让学生承认并欣然接受你赠与的“武器”,而不是抵触的认为这些只是枯燥乏味的现实产物呢?
一个大写的百!思!不!得!其!解!
偶然的机会,在给学生讲到:请以“人生”为题,发表一篇演讲的题目时,忽然想到在这之前看过的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一书中的一句话: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于是便欣然将这句话告诉了我的学生,看着他们认真的记录并且使用。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以教为学”的无限魅力,这应该算是一种复利效应,读书让我有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又加深了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TOP 1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这是一句很扎心的话!
又一次想起曾经为了能节省时间,也为了能做出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我即是演唱者,又是音乐后期,即是监听,又是修改人。现在想想,在一个卧室改成的录音棚里,一个还算瘦小的女子,被分成五六个她自己,从下午忙到傍晚,就为了一首能让粉丝满意也能让自己满意的歌。
她是一个人,也是一支队伍呢~
【about未完待续】
总在我觉得要闲下来的时候忙的脚打后脑勺,原来的想法是:等闲下来我就……
可看看接下来的工作趋势,我可能闲不下来了,所以在深刻的分析结束之后,决定要完全利用碎片时间为我的计划铺路。随着get到的阅读方法越来越多,阅读速度也越来越快,基本每天一本,辣么~请让我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从《好好学习》第一遍,到《刻意练习》第一遍,到《好好学习》第二遍吧!
今天是我坚持早起的第二天,我分别在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利用长则一个小时、短则半个小时的碎片时间,阅读了18%的《刻意练习》、完成了《好好学习》的思维导图、敲完了以上你看到的所有文字。
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没时间这么一回事!
每一次有“停下来休息一下”这种想法的时候,都会想到Mr. Bear说:想偷懒的时候,就想想看!
这是一篇未完待续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