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谈起李商隐的诗,这首《锦瑟》是典型的代表,每次读这首诗,都被李商隐的才华大大折服,因为对于这首诗甚是喜欢,所以自己也是反复记忆,心里反复默背,生怕背错忘记了。
这本应是无题诗,但按古诗的传统命名法,后人称它为《锦瑟》。
诗中他回忆了自己一生的困惑和经历,他通过蝴蝶、杜鹃、遗珠、美玉,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四十多年的惆怅与哀伤。在李商隐的心中没有仇恨,不会算计,更不贪婪,尽管他人生当中充满了惆怅和哀伤,充满了坎坷和无奈,但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都记不清了,这是一种坦荡和宽容。(这是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宋金鼎对这首诗的解读)
是啊,这首诗是家人在他病故后收拾床铺时,发现了一张泪痕斑斑的纸,上面写着这首不知何时完成的,连题目都没有的七律诗。
李商隐的诗总是带着些哀伤,这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吧,一直想考中进士当官但是屡次不中,让他也是心灰意冷,最后虽然中了进士也是在好友令狐绹的出手相助下,但是命运偏偏让他做了一生的幕僚。
他陷入了朝廷的朋党之争中,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令狐家是“牛党”,本来他如果一直追随令狐家那将是仕途节节高升得,但是偏偏在他中了进士时,因厌恶宦官擅权,令狐楚被调任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但是这时令狐楚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以后就去世了,恩师的去世无疑让没有靠山的李商隐瞬间跌入谷底。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要是在官场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庇护者,是很难立足的。
这时怎么说呢,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他因同年好友韩瞻介绍认识了自己未来的岳父王茂元,王茂元是一个爱才之人,让他出任府中秘书。但是王茂元是“李党”,于是“忘恩负义”的说法便在长安城中无形刮了起来。这时的李商隐是一个不懂如何玩弄权术的白衣,就这样他被卷入了复杂的派系斗争中。对于即将到来的暗涌,李商隐并不知晓。
正是与王茂元的相遇,让他遇到了一生的挚爱—王茂元女儿王氏,也是以后《无题》系列诗篇创作的源泉。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这首无题诗我们一般以为它是写爱情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来很多人都用它来描写爱情,实际上当时他是借爱情来写官场。官场是非常微妙的,你如果不能够对官场洞若观火,不能够了解官场风云的变化,又没有很大的靠山,没有贵人提携,即使你想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李商隐经常以幕僚身份代人写文,虽然文辞是自己的,但文意毕竟是人家的。唯有诗歌才能体现自己的心意,现在更找到了“无题”这种形式,为自己获取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唐武宗因长年吞食丹药暴毙身亡,这时韬光养晦十年的皇太叔李忱就是唐宣宗继位。他重用“牛党”,“李党”纷纷被贬。
本来可以说服自己与令狐绹恢复旧交,借“牛党”之势从秘书省谋求中央的进路,但他情感上却为“李党”不平,这也许是他胸中尚存的一股正义之气。
因为时局的严酷,本来追随“李党”派被贬人员郑亚来到桂州的李商隐却连做幕僚的机会没有了,因为郑亚一贬再贬,地方偏远,无奈只能辗转前往长安,回到妻儿身边。
这一路上他被黔南的风景吸引,一切的功名利禄之心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他心里只想将这份美好与妻子分享。
在途径巴蜀,恰逢大雨,倍感孤寂,便做了一首《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短短四句,李商隐竟将自己和远在异地的妻子紧紧挽结在一起。最奇妙的是,这诗只要你读过一遍,就再不会忘记。
之后一年他和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
但是现实的骨感让他不得不向生活低头。后来伴随着“李党”派代表人物李德裕病逝,令狐绹拜相,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也即将宣告结束。
这期间迫于生计,李商隐给令狐绹呈了不少诗文,但是令狐绹只是虚与委蛇,不肯真的施以援手。
后来在远亲卢弘正的聘请下做了幕府判官。需要去往徐州平乱,离开妻儿是他不情愿得。而这次的别离,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遗憾。
一场长达一年多的平乱和安抚工作,卢弘正病倒了,不久后逝世。
失去依靠的李商隐风尘仆仆回到长安,踏进家门,妻子王氏已于几日前病故。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回想妻子身影宛在眼前,十年前的新婚之夜,那时妻子是多么无忧无虑,而嫁给自己后却一直在受苦。这些年他努力给妻子挣一份体面的生活,为此聚少离多,代价只换来沦为幕僚。这些年来除了无尽的酸楚,除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诗篇和思念,竟未给过妻子分毫。
安葬妻子后,他作了一首诗来倾吐心中的孤独与期盼。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李商隐《无题》
这首悼亡诗应该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李商隐不是一个花花公子,不是见异思迁的人,而是一个对爱情对事业都非常执着的人。
之后的李商隐为了生计还是重操旧业,这一去就是五年之久。
妻子亡故,背井离乡,压抑的心情使他产生了“克意事佛”的想法。
信佛帮他度过了许多个孤独寂寞的不眠之夜,但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思乡念儿。
在公元855年年底,半辈子的幕僚生活终于结束了,四十多岁,在今人看来还属壮年,,但李商隐却已相当显老。
次年春天,他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女。
孱弱的病体让李商隐倍感烦闷,他来到乐游原—唐代长安城的最高点。看着眼前的美景,他颇为伤感,将景与情相连,作了一首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其三》
这是他三首中的最后一首,也是最出名的一首。一千多年来,不知多少人欣赏它,试图去解说它。
他本来是为了驱散心中的不适来登古原的,然而看到的是乐山的一轮夕阳,心中充满了人生苦短的无奈。从“无限好”到“近黄昏”,这种大起大落,抒发了李商隐心中的感伤和失落。(博爱县李商隐研究所会会长 宋金鼎)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文人,李商隐是渴望为国效力的,但时代和社会没有给他机会。
公元858年,李商隐在荥阳的家中病故,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七律诗《锦瑟》。
读完他的一生,让我无限崇拜他的满腹才情,但又为他的才华和抱负不能施展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或者这就是他的命运吧,在命运面前,谁又能撼动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