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6


读完本文约需25分钟



大家好,我们今天是在北京回龙观的樊登书店,为大家录制本期的新书。这本书一看就是一本学术的书,叫作《人是如何学习的》。人们如何学习?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课题,这个课题的参与者,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认知科学的科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他们在经过了大量的研究以后,做成了这么一个学术报告,相当于是一个大的研究系统的总结性报告。


给我推荐这本书的人,是教育部教师司的司长任友群教授。任友群教授原来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副校长,也是一个专门研究教育原理的人,他希望我能够讲讲这本书。


人的学习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够学得更好?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样引导?另外一个角度,作为学校,应该怎么组织和培养老师?同时,我们作为教育的参与者,怎么评判一个学校到底教得好还是不好?我们整天给孩子挑学校,好像认为更有名气、升学率更高的学校就更好,但实际上,他们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反映出这是不是一个真的懂得教育、理解教育本质的学校。


所以这本书其实是非常实用的。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这就是这本书的总体目标。


在20世纪初,我们教育的核心基本上就是读、写、算。我们过去说,这个人接受过教育,能读书、能认识字、会算数,这就够了。所以长期以来,人们的教育就只是停留在读、写、算这些技能层面。


但是到现在你会发现,同样是会读、写、算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千差万别,甚至有很多人做着一些根本不需要读大学也能够做的工作,人的差别怎么会变得这么大?因为现在教育的复杂性提高了,所以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


什么叫“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我们专门讲过一本书,叫《思辨与立场》,讲的就是我们得能够学会反身,学会反思,学会看到自己跟他人在思维当中是不是有不周严的地方,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我们要通过教育来传递的。


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还包括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对于知道的事,我们能够讲出来,能够跟别人说清楚。


第三个教育目标,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与学两个层面不断地进行反思,这是新时代对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这个方向来展开的。


这本书开篇就讲了一个非常著名的隐喻,这个隐喻带来了本书的第一个发现。什么隐喻呢?说有一条鱼待在池塘里,它就很想知道池塘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后来它的一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蹦出去了。它就跟那个小蝌蚪朋友说,你出去以后跟我讲讲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后这个小蝌蚪朋友变成青蛙跳出去后,看了一圈光怪陆离的世界,就回来跟这条鱼讲,说我见到一个动物叫奶牛,这个奶牛是什么样的。但在鱼的理解中,奶牛就是长着两个巨大乳房的鱼。也就是说,青蛙所描述的奶牛和鱼所想象的奶牛是完全不一样的。青蛙说我见到一种动物叫人,这个人可以走路。但在鱼看来,人就是一种用鳍走路的动物。


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你没法告诉鱼,外边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鱼对外部世界所有的理解,都是从鱼的出发点来理解的。这个叫作什么?这个叫作前知识,或者前概念。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大发现,它的所有研究都是基于对前概念的理解所展开的。


最典型的前概念是什么?比如说,小学老师在教小孩子们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你看这话说错了吗?没说错。但你让小孩子画地球是什么样的,小孩画出了一张煎饼,因为小孩感觉到地是平的,他们从小没有感觉到地球是个球体,这时候你告诉他“地球是圆的”,那么他想象出的就是一个平面的圆。这个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里面都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前概念,所以我们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地球是圆的”,这个没错,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在讲书的过程当中,也有这种体会。因为我们讲书跟课堂的教学不一样,我没法理解每一个人的前概念,我只能够按照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把这本书讲明白了。但是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前概念,所以很有可能你的理解跟那条鱼理解奶牛的想法是一样的。


因为有前概念的东西在这儿,所以对于教育来讲,我们一定要能够搞清楚,被教育者的前概念到底是什么,这是今天教育的一个前提。所以大家请记住鱼的隐喻,你就知道这本书第一个发现——前概念,有多么重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够做单向的输出,如果无法建立在对方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互动地教学,你是没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知识的。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是,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过去觉得学东西,手把手地教不就行了嘛,我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跟着学就完了。所以过去的很多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都是手艺人、匠人,但有个说法是徒弟们的手艺越传越差,因为他们没有理解原理,他们只是学操作方法。操作方法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就是会不断地减少、逐渐损失,所以传着传着,到最后没有了。


那真正能够带来发挥的是什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叫发挥,发挥这件事在教育学里有一个词,叫作迁移。比如说,我在你这儿学会了做轮子,如果你了解原理的话,你说不定能够造出履带,你说不定能够从两轮车变成三轮车,这个叫作迁移。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迁移知识。你在课堂上学的加减乘除,你回家以后能够算账,你能够把它用到公司管理,能够用在各个领域内,这叫作迁移的能力。迁移能力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懂得原理,而不是只看样学样地懂得技术,这就是本书第二个发现的点——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本书的第三个发现是什么呢?就是元认知很重要。各位知道什么叫元认知吗?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叫《知识大迁移》,就是专门讲元认知这件事的。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你知道很多事,你了解这些东西,这个叫作认知。但是你了解自己对这个东西的了解有多少吗?


比如你说,我懂教育,我知道教育的三个规范。好,那么你知道你所知道的这些教育的规范,大概占教育领域的知识的百分之多少吗?你的认知水平,大概在人类的前百分之多少?


“对自己认知的认知”,这种能力叫作元认知能力,这个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讲过一个很著名的效应,叫达克效应。达克效应就是说,当你对自己的无知是无知的,这时你就不会反思,你就不会反省,你也不觉得自己需要学些什么东西。


我说这个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到你们身边的很多人,你劝他读书,他说:“我不需要。”我们见过很多人,张口就说自己都懂,就是因为他没有元认知的能力,他没有对自己认知水平的评估。而用元认知来安排和规划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迁移的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迁移,就是为了能够把原理应用到生活当中。所以这三条是本书经过了那么多的研究以后最重要的三条发现。


那么沿着这三条发现,接下来我们来看,怎么认识学习者和学习这件事。人是怎样学习的,这个过程的切入点在哪儿呢?专家和一般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就是想把一个普通人培养成专家吗?那么普通人和专家之间的区别大概在哪儿呢?他们总结了六个不同的特征,你们可以对照一下,看看你们是哪个领域内的专家。


第一个特征是,专家能够发现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这个信息特征和模式叫作心理表征。


什么叫心理表征?当你是一个专家的时候,你不用过脑子就能知道这件事是怎么回事。我有个警察朋友,在路边抓着一个喝醉了酒在闹事的人。那人在那儿瞎闹,拿着个酒瓶子乱抡,我们其他人束手无策,根本没办法,只能往后躲,但我那个警察朋友过去,我们准备掏手机去拍,连掏手机的时间都没有,他就已经把那个人给控制住了。这一套东西对他来讲不用过脑子,不用想,上手就做,这个就叫作心理表征。


当你对一件事情熟练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你就具备专家的特征了。最典型的应该就是下国际象棋的人,他们一看这个棋,虽然还剩那么多步呢,他就能看出来你输了。我们普通人觉得,我还剩这么多棋子呢,我输不了,但是他已经判断,你肯定是输了,因为人家能够看出来。所以专家的第一个特点是,他具备超强的心理表征能力,能够注意到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


我跟你讲一个厉害的故事。二战期间一个苏联的军官看到一群海鸟朝着岸边飞过来,他马上就叫人架大炮朝水里打。其他人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说水下有潜艇,他的心理表征就到这种程度,他判断出德军的潜艇从底下开过来。因为德军经常用潜艇,不是攻击海里的船,而是攻击岸上的人。那他怎么会知道呢?因为潜艇在水底下快速地一走,一搅动起来,水底的鱼待不住了,就会往水面上冒,海鸟就会跟过来吃。所以看到一群海鸟飞过来的时候,咱们的第一反应是拿面包来喂鸟,但他看到之后的反应是赶紧开炮,把潜艇打沉,这就是专家。


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专家,这是很酷的一件事。你跟运动员聊天、跟医生聊天,你会觉得他们太厉害了,在自己的领域什么都知道。


第二个特征是,专家对知识学科的理解深度跟一般人不一样。他对这个东西的理解深度比你深得多,这是专家跟新手的第二个区别。


第三个特征是,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者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你让普通的新手做物理题,他是学哪章就用哪章的方法。刚学过这个,他觉得你考的可能是这个吧,就拿这个公式套。但做物理题最容易错的是什么呢?如果有经验的话就知道,是用错公式了。这题根本不用这个公式,你非得用这个公式来套,那就错了。但是专家可以灵活地调度各种各样的公式,解决不同应用情境的问题。


第四个特征是,专家能够轻松地提取重要的内容。我讲过《苏东坡传》,里面有一段很有意思。苏东坡的继任者,也是一个给皇帝写文章的人,就问他的助手——这个人也给苏东坡当过助手——说苏东坡的文章跟我的文章差别大吗?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他写得好呢?我写得也不差啊。然后他的助手说,您写得是不差,跟他差不多,但你俩还是有区别,苏东坡写东西是提笔就写,从来不查书,您每次都要翻半天字典,您这水平差点。所以专家的第四个特征是,能够轻松地提取很多重要的内容。


第五个特征是,专家特别熟悉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但不一定会教别人。千万别把专家跟教师混为一谈。


我80年代上中学的时候,遇到过这么一位老师。当时我们学校分来了一个北师大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我觉得这厉害了,我们学校没有这么高学历的厉害的人。他第一天给我们上课,进来后,我们说完老师好,坐下,他就拿着一个尺子,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圆画完了以后,又画了个三角形……我们学生就不懂,说这是在干吗呢?后来我才理解,他在画正弦和余弦的论证过程。


因为老师不跟我们说话,我们就开始在底下聊天,开始闹。这个老师一句话都没说,直到把图画完,下课铃响了。下课铃一响,他扭过头来看着我们,特别无奈地说:“这个你们都懂吧,这个特简单,这个不用多说了。”然后拿板擦一擦,走了。我们就不懂这是什么课呀,完全不明白。


虽然他是一个高材生,他的数学知识肯定没问题,我知道他学习很厉害是因为他是我姐的同学,所以我对他很有期待,结果他没干几年就走了,因为他完全表达不出来教学应该说的内容。他觉得这还不懂吗?图都画成这样了,你还不懂吗?他觉得看图就能明白。所以这节课是我所有上过的课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我遇到了一个根本没说话的老师。所以专家不一定会教别人。


第六个特征是,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专家,你会发现遇到不同的情境都可以处理。就像一个医生,他离开了医院的环境,到了一个地方需要他去救人,他会说没办法吗?不会。


这就是优秀专家的六个特征,当你做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专家水准的时候,这六条你基本就都符合了。当然,第五条不一定,有的专家表达不出来,但有的人既是专家又会讲。那么了解专家的特征,给教学的启示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未来的目标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专家的话,那么它给教学的启示就是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意义地去做知识的组织。什么是糟糕的老师?照本宣科拿着书念,一条、两条、三条,然后你就得拼命记,这时候你觉得很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中间的规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就叫作知识的组织。我们需要对知识做有意义的组织,串联起来以后,你马上就觉得轻松了、理解了。


第二个启示是,要考虑到情境与知识的提取,也就是应用的问题。你所做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到这个人离开教室以后会怎么提取知识,这些知识在他的生活中怎样反映出来。


第三个启示是,如何让人们提取知识变得自动化。提取知识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费力。什么叫费力?刚学完就考试的,就叫费力。你提取这个知识得不断地想、琢磨,甚至要查书,这个叫费力。再往后,叫不费力,你能够稍微轻松一点了。最往后的叫自动化,自动化就是知识自己跳出来,你想摁住它,都摁不住。比如说你现在上去开车,我让你假装不会开车,很难,因为你就是会,你不自觉地就会把那个知识提取出来。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学习知识以后,最后达到近乎自动化的状态。这是对教学的一个启示。


还有,怎么有效地打破知识的诅咒?怎么有效地让专家把东西说清楚呢?有一个教学方法叫作“用新手来挑战专家”。你找一些对这一行完全不懂的优秀新手,但是他作为一个优秀新手,在别的领域里很强,那么让他来挑战这个专家,问专家这个事怎么办,那个事怎么办,有什么问题,这时候你才能够发现新手的盲点到底在哪儿。


我们很多老师不理解新手的盲点,就像我那个数学老师一样,觉得这很简单,这多明白!但如果能够让新手不断地提问,来挑战这个专家的话,很有可能能够帮助专家把这些知识转化出来,让大家能够更容易理解这件事。


第五个启示是,要拥有适应性的专业知识。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日本做寿司特别好的有很多老师,其中一个老师好在哪儿呢?他教出来的学生特别标准,只要你跟这个老师学习,你一定能够做出标准化的寿司,请问这是不是一个好老师?他能够保证你的寿司是标准化的。


但另一个老师更厉害,被大家封为寿司之神。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够根据进来的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寿司。这个人应该吃什么样的寿司,根据今天的情境,根据今天的食材,根据你们的心情、你们穿的衣服,我现场发挥,给你们调配,做出不同的寿司。这就是拥有适应性的专业知识,能够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这些对于教学的思考,就是从专家和普通人的差别这里总结出来的。如果各个学校的老师们能够尝试着去体会和应用,一定会很有帮助,后面我们会讲到很多具体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学习与迁移的关系。人们学习需要在四个方面实现迁移。


第一个方面叫,从概念到概念的迁移。比如说你在经济学的课堂上学了边际成本的概念,那么请问,你能不能够把边际成本的概念迁移到社会学领域里面去?或者迁移到你的工作、你的创业过程当中去?当你能够做这样的迁移时,你会发现边际的概念竟然这么有用。


我们讲过一本书,叫《指数型组织》。当你理解了《指数型组织》里的幂次法则,你能不能从这个概念开始,迁移到人类社会的结构、迁移到新闻传播、迁移到北京的大堵车、迁移到地震的发生?这个就是从概念到概念的迁移。


第二个是从学科到学科的迁移。


第三个是从学年到学年的迁移。很多孩子觉得这个学年学的东西,到下一个学年没用了,我们过去经常这样。尤其上了大学以后,一个学年就把一门课程学完了,所以你在大一的时候学完了大学物理,等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大学物理已经跟你没什么关系了,你没有把知识从一个学年迁移到下一个学年。


还包括从校内迁移到校外。你在校内学的东西,能不能够迁移到学校外面?


这四个方面的迁移是对教育最大的挑战,那这里边牵扯到的要素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学生对于原来学科的掌握程度。我对过去所学的东西足够熟了以后,才能够迁移。


第二个是个人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理解了,并且他是不是记得住。有的人迁移不了,是因为总是容易忘掉学过的东西。你们肯定有这样的问题,说樊老师,为什么我读了书就忘了?好多人都是这样。你如果读完这本书之后,更多地跟别人讲,你就能够记得住;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不跟别人讲,你只是做笔记,那没用,照样会忘。只有不断地输出,不断地跟别人讲,你才会记得更清楚。


第三个是学习时间。足够长的时间的学习,才会让你成为专家,进而带来知识迁移。


第四个是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将决定着你能够学到的难度,以及你所拥有的社交机会。如果你学一套东西的目标就是为了考试,那我相信你不会有想学得更难的愿望,而是越简单越好。只要能通过考试,学那么难干吗?但是如果你学这个知识是为了探索宇宙呢?是为了让自己了解这个世界呢?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呢?那就变成学得越深越好了。所以你的动机决定着你学一个东西的难度,决定着你的社交机会。


如果你是被迫学的,那你才不愿意跟别人聊这事呢。但如果你像我一样,觉得这件事特别好玩,你会见到人就喜欢讲,讲得多不就记住了吗?所以这就是动机对于我们学习一个东西的影响。


你想想看,如果我们的教师理解这些东西的话,就会知道我们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启发孩子们爱好学习,启发孩子们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不是强调这个东西要考。你总是强调这个东西要考,他就恨不得考完就忘。什么东西最划算?如果你告诉我这个东西要考的话,最划算的就是我没学会,但是我考过了,你说划算不划算?他会觉得特别得意。我们那时候经常会说,我就突击了一晚上,也考过了,六十分,哇,我真是了不起!因为你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你根本不是想学会这个东西,所以我们说动机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个,你要注意太过情境化的知识和抽象能力之间的平衡。什么叫作太过情境化的知识?有很多人具有街头智慧,但是具有街头智慧的人很难成为学者。这本书的其中一个作者有一次去超市看到一个小伙子,那个小伙子很明显计算能力很强,他能够很快地给你算出奶粉的满减优惠。但你一问,他的学历却很低。为什么呢?他没有学过抽象的数学,他是街头学过来的,他是在太过情境化的方向上学到了怎么在超市里算账。但是当你要求他把在超市里算账的能力,迁移到数学领域里面去做几道题,比如让他去算液体的分量,或者算金属的分量,他就不会了,他迁移不过去了。


因为我们从太过情境化的领域里学到的东西,是很难抽象化的。同样,你只学抽象化的东西,不去做情境化也不行,所以我们需要把情境化和抽象能力平衡起来。这是对于认知和迁移的几个要素的理解。


你要了解人是怎么学习的,必须了解我们大脑的神经模式,所以写这本书的脑科学专家、神经科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有三个最大的发现,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极大的影响。


第一个发现是,学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物质结构。如果你坚持学习,让自己的大脑不断地活跃,神经元连接数会变多。


第二个发现是,大脑结构的变化能够改变其功能。当你更多地使用大脑,会促进大脑的功能发展。


第三个发现是,不同的部位适合不同时段的学习。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一本李跃儿老师的书,叫《关键期关键帮助》,就是基于脑科学的研究。说一个婴儿在爬的时候,他的大脑是哪部分在发育的,我们需要给他什么样的刺激;他在走的时候,他的大脑是哪部分在发育的,我们要给他什么样的刺激。大脑在不同时段发育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得了解这些东西,这就是脑科学对于这本书的支持,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是变化的,而且在关键时期要做到关键的帮助。


那接下来就到了本书最具有价值的部分了,它对我们的教师和教学有什么样的建议呢?我们这本书是想讲给全天下的老师们听的,同时让更多的家长也能够配合老师的工作。那什么是一个好的教学环境的设计?这就是专家们要研究的东西。他们指出有四种学习环境的设计逻辑。


第一种逻辑叫作学习者中心环境。什么叫学习者中心环境?就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来打造一个学习环境。


“学习者一定会将他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信仰带到其中,这些学习者带来的东西在这里都必须得到足够的注意。”你得重视他的前知识,每一个孩子来之前,他的前知识是跟别人不一样的。“老师要试图发现学生对所面临的问题的看法,小心翼翼地讨论他们的错误概念,给他们创造一种情景使他们能够继续思考,重新调整他们的看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承认学生带进教室的观念和文化知识对学习的重要性,这是前提条件。”


这里边有一个教学方式,叫诊断性教学。你得先了解对方,再教给他们知识,所以你在给孩子们上课之前,可以让他们用过去固有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时候你从旁边观察,看这个孩子不懂什么,哪个地方的认知是错的,搞明白这些事之后,再给他引入新的概念,这就叫作诊断性教学。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而不仅仅是问他们学会了没有、记住了没有、听懂了没有,这种封闭式的语言会使得学生不会表达。你只有在听他讲的过程当中,才能够真的知道他听懂了没有。


我们过去经常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听课,很多教授、校长也会去听课,你会发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中经常考量的是,这个老师讲得标准不标准?这个老师的表达好不好?活泼不活泼?板书怎么样?全是这些,但实际上你要更多地看他有没有让底下的学生多发言,他有没有从学生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这个学生到底懂还是不懂,这个学生之前的盲点和误区到底在哪儿。


“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搭造的一座桥,那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就会时刻注视桥的两端。教师们试图了解每个学生都知道些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想要做什么。”这是第一种学习环境搭造的情境,叫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


第二个叫作知识中心的环境。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并不一定能帮助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知识和技能。你想想看,如果一个老师整节课都在不断地让学生们反思、说话、聊自己的想法,然后就结束了,能行吗?知识没传达呀!该讲的那些知识在哪儿呢?


所以第二层就是我们要学会搭造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非常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并继而使知识得到迁移,最终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人。


“知识中心环境强调弄懂意义,通过使新信息有意义以及要求学生对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澄清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元认知。”元认知就是,你学完这门课得知道自己学到什么水平了,掌握的情况如何。


“其中之一的方法叫作‘发展性定型’,这一方法是以学生们已有的非正规的想法开始,逐渐地使学生看清这些想法怎么样得到转换和定型。教学单元鼓励学生以他们非正规的想法为基础,但是渐渐地以结构化的方式去建构获得一门学科的过程和概念。”


所以要创造以知识为中心的环境,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培养对学科整体的理解?这里就需要我们学会搭造一个学习场景,然后从多方位的角度来理解知识,最终把知识系统化地、确定地传达出来。也就是说,上课不是让孩子们自己玩,上课不是有足够的尊重就够了,有足够的尊重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要了解他的前知识,但是你更需要知道你要教些什么,作为一个老师,你不能够不完成教学任务,传递知识是很重要的。


第三层叫作评价中心环境。课堂教学除了传递知识、除了跟学生的互动之外,你还得知道怎么评估教得好不好,这也是搭造学习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所以评价的关键原理是,评价必须提供反馈和回溯的机会,而且被评价的内容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一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区分两种主要的评价方式的用途。其一叫作形成性评价,涉及将评价作为改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的来源。”这个词很重要,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叫作形成性评价。


“第二是终结性评价,主要测量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的时候学到了什么。”你会发现我们过去考试考的是哪个呀,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考的是第二个。过去进行学校评估的时候,评估的经常是终结性评价,就是你学会了没有,你学会了哪些,你排名第几。


“形成性评价中有教师对进行中的活动的评论,比如对手稿、为演讲所做的准备稿的评论等。终结性评价有教师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的测验、全国在一学年结束时所进行的考试等等。”所以一个好的评价体系,是既能够考验到最终的结果,也能够考验到整个教学的过程。这是第三层搭建的,叫评价中心系统。


最后一个是共同体中心环境。什么叫共同体中心环境?就是不要只评价你们这个班有多少个人考上了清华,或者多少个人考上了北大,你有没有考虑过你们这个班,整个作为一个班的氛围好不好?你们这个学校,作为一个学校的效果如何?你们对周围的社区有什么样的影响?你们对整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个就叫作共同体中心环境。


我做过一个节目,叫作《世界的孩子》。那一年我去美国做考察,我就发现所有的校长和我在讨论他们的教育的时候,都会提到社区,动不动就提社区。我当时不理解,我心想你教孩子这些东西,为什么总跟我说社区呢?


实际上,你要评估这个学校做得好不好,你要评估它的社区贡献,你要评估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爱不爱这个国家,爱不爱这个社会,爱不爱周围的社区,爱不爱他的班级,有没有集体荣誉感,能不能够为周围的社区做出贡献。所以我印象很深,有一个私立学校每周有一天或者两天,学生们要到社区里边去倒垃圾,帮助社区去打扫卫生,这对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需要有共同体的中心环境。


一个优秀的教学环境的设计,是把这四层教学环境融合在一起的,并不是说这边有一派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那边有一派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一个好的教学环境的设计,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者中心,也要考虑到知识中心,也要考虑到评价体系,还要考虑到最终对整个社区、对整个国家的影响,这才是理想的教学环境的设计。


同时,有一些专家提出,要注意现在新的教学手段对于我们整个学习的影响。比如书里面讲的是电视,那到我们今天,肯定是手机。毋庸置疑,电视和手机在某些层面上都能够对于学生的学习带来有益的促进。你想想看,我们今天的孩子,有多少知识是从手机上来的,他翻着翻着就学会了很多东西,这是一定会给这些孩子的大脑发育带来不同的刺激的。但是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说对视力的影响、对大脑的依赖性的影响。


现在很多孩子,什么东西都喜欢查,这是一个问题。他不再像我们过去那样通过看一本书去系统性地获得知识,而是老师问什么,他去网上搜索一下。所以你问他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他可以很快地告诉你,因为一搜索就知道了。那第三高峰呢?他说老师没问,因为老师不问,所以我不知道第三是什么。但如果是我们过去看书的这种方式呢?你就很有可能看第一的时候,看到了第二、第三、第四,这种偶发性的碰撞会随着与手机的互动而发生改变,所以在这一点上,专家们依然在探讨。


书里对大家启发最大的,是接下来的有效教学案例的一些分享,有一些很棒的教师所做的探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首先来看门罗中学的例子。门罗中学是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学校,虽然不是在非常发达的地方,在这所学校里有一个优秀的女老师叫巴布·约翰逊,她是怎么教门罗中学的学生呢?


她在开学的第一周就问这些六年级的学生两个问题:你们对自己都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对这个世界有哪些问题弄不懂?她让孩子们举手随便问。你看,她在激发他们的动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开始列举一些问题,有的学生怯生生地说:“我可以提一个傻一点的问题吗?”老师说:“如果这些问题是你的问题,你确实想知道答案,那么它们既不是傻问题,也不会是小问题。只要你真的想知道,你就说出来好了。”


学生们列出他们的问题之后,巴布·约翰逊把学生们按照相同的问题分成小组,比如说这一组的同学都关注“为什么人会变老”这样的话题,那一组的同学都关注“为什么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没钱”“为什么有人胖,有人瘦”这样的问题。你看,这都是学生们可能会问的问题。“把这些提不同问题的人分成不同的小组,接着要他们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在做了充分讨论之后,每个小组就有关自己和有关世界的问题,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最重要的排在最前面,接着全班汇总,巴布·约翰逊根据各小组的排序达成统一,这些问题成为巴布班级课程的基础。”


“比如说有人问‘我会活到100岁吗’?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从遗传学、家庭、口述历史、精算科学、统计学、概率论、心脏病、癌症、高血压等角度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既然你想知道你能不能活到100岁,那你去研究一下哪些因素决定了你能不能活到100岁。


学生们有机会从家庭成员、朋友、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互联网、书籍、老师那里索取信息。她描述了作为“学习共同体”一员的学生该做什么。巴布·约翰逊说:“我们决定什么是最迫切的智力问题,设计调查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开始了学习的旅程。有时候我们未达到目标,有时我们达到了目标,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超过了目标——我们学到的比我们最初期望的还多。”


调查研究结束时,巴布·约翰逊和学生们一起帮助学生弄清楚他们的调查研究和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他们发明出一张图表,在这张表上,他们记录下自己的经验:包括语言文字、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历史、音乐、艺术等方面。学生常常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竟然学了那么多,学得那么与众不同。一名学生说:“我仅仅感觉我们在玩耍,我没意识到我们同时是在学习!”


各位看到了吗?当你调动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和欲望,他带着问题来进行导向的时候,你能够让他学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是其中一位老师,还有一位老师叫鲍伯·贝恩,他在中学里教九年级的历史。他的方法是什么呢?“他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年代表,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各个时期的手工艺品放置其中。接下来学生的任务是在纸上写下他们挑选这些物品的理由。以这种方法,学生们清楚地表达了他们的基本假设,即什么才称得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为了把学生们的反映集中起来,他把这些见解写在一张大展板上,然后挂在教室的墙上。鲍勃·贝恩把这个展板叫作‘决定历史重要与否的准则’,这块展板成为本年度课堂讨论中的标杆,经过不断的修改和提炼,学生渐渐地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观点。”


作为一个历史老师,不是上来先教你“秦朝统一六国是公元前221年”,不是这个,而是先让你理解什么叫历史,理解在历史当中什么是重要的,然后让大家根据自己提供的文物,讨论出标准,而且随着历史课的学习这张表会不断改变。


另外两位教授莱因哈特和格林诺,花了两年时间研究一位造诣很深的高年级历史教师。这位教师在匹茲堡的一所中学任教,她就是斯特林夫人,从教二十多年,经验丰富。开学第一周,斯特林硬要学生探索一些在研究生讨论会上才会出现的认识论问题:什么是历史?我们是怎样知道过去的?实际上,这些问题是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研讨之后才可能弄清楚的。


可能有人会问,你花五天时间给历史下定义,划算不划算?将来考试的时候,未必会考这个,这都是超纲的内容。但是问题是,结合我们前面所讲的那么多关于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我们需要让孩子理解这个大的背景,这就是好的历史课。


我们今天在教中国历史的时候,可不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命题,说你喜欢历史上哪个朝代?能不能告诉我理由。为什么那么多知识分子都说他们喜欢宋朝?宋朝跟明朝比起来,区别在哪儿呢?你能不能对比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


你看,这些问题看起来切入点很小,但是你会让学生找大量的素材,让他们能够拓宽认知面,这是我们要说的历史课的一些案例。


接下来说数学课的案例。怎么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热情、让孩子们爱上数学,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这本书里有个例子是讲,小学的老师怎么教孩子学会负数的概念。你想让孩子建立负数的概念很困难,你不能只让他记住、会算题,知道-1+2=1,不是,得让他知道负数的意义。所以那个老师就带着孩子们跑到楼梯上,用地上几层、地下几层的概念来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这都是老师们在想办法,怎么样让他们学会知识的迁移,怎么样让他们能够对数学感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这是数学课的案例。


还包括科学课里边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案例,这个案例来自海地。科学最核心的地方,是让大家建立科学的理念。要知道怎么判断一个东西是否科学,你得有对照组、实验组,知道怎么控制条件。他们学校里流行着一种传说,说三楼的水比一楼的水好喝。于是老师就说,咱们来做一个科学实验,来证明是不是三楼的水比一楼的水好喝。


怎么做呢?让学生们开始设计,设计怎么能够证明三楼的水比一楼的水好喝。通过盲测的方法,从三楼接了几杯水,不加标签,暗中知道;一楼接了几杯水,不加标签,暗中知道。那怎么控制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不作弊呢?怎么排除掉个人口味的影响,让每一个孩子只能投一票?这些方法这都是孩子们想出来的,用这样的方法来接近科学。


喝完以后一揭秘,傻眼了,因为投票说好喝的全是一楼的水。过去大家都认为,三楼的水比一楼的水好喝,但是经过了这样的实验以后发现,一楼的水得票更高。老师接着问,那么咱们来搞清楚,为什么投票是一楼的水好喝?


你看,他们的老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带动学生们思考,后来带着学生又开始设计各种对照实验进行研究,测量温度、测量整个水管的流速,搞了半天,最后得出结论是什么呢?海地很热,水是从一楼打到三楼的,从一楼打到三楼的过程当中水升温了,所以一楼的水更冰凉,三楼的水更温热,冰凉的口感更好。


如何在科学课上帮助孩子建立科学实验的观念?海地的老师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这就是好的教学环境的设计,希望能够对我们今天的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有所帮助。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后续应该如何使用这本书。虽然这是一本学术性的书,读起来有点拗口,但是如果你想做一个了解教育的人,你想从事教育的工作,或者你想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孩子去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建议你看看这本书。不要觉得只有老师能够创造学习环境,你们家的学习环境就是你创造的。所以后续怎么样使用这本书呢?书里给了几个建议:


第一个,“详细描述本书的观点和内容,使它们对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有用”。就像我这样把它讲出来。


第二个,“更加有效地交流本书的观点和内容,使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影响教育实践”。大家可以根据这本书来讨论。


第三个,“把本书的原则作为一面镜子”。甚至你可以跟孩子的老师讨论一下这本书。


第四个,“以研究者的专业知识与从业者的智慧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


第五个,“通过扩大课堂实践研究,来拓展学习研究的前沿”。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述,能够让大家提纲挈领地抓住重点。


最后总结一下,这本书里边最重要的知识点。第一个,重视前概念,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互动、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知道了我们需要重视前概念;第二个,重视元认知,你要不断地学习,同时知道怎么评价自己的学习;第三个,重视知识的迁移;第四个,重视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的打造。


这本书的作者在最后讲说,他们正在努力地出这本书的通俗版本,把这本书写得通俗好读一点,写成给普通人看的、有趣一点的版本,我们期待着这本书的通俗版本的诞生。但在这之前,我可以给大家推荐几本通俗版本的书,也是说类似的问题的。


比如说,有一本书叫《知识大迁移》,就是讲元认知的;还有一本书叫作《翻转式学习》,是讲怎么样用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进行教育的。这些书我们在樊登读书APP里边都讲过,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根据它们调整我们教育孩子的互动过程和方法。如果是一个孩子,听了我们讲这本书,也希望你能够大胆主动地去跟你的老师分享。你会发现教育是一个科学与经验的结合,这里面存在大量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所以在今天的互动话题里边,我希望大家可以说说在你人生的经历当中,哪位老师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曾经给过你最大的帮助。这样的话,我们说不定能够搜集到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好吗?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一个颇有古味的故事 河北沧州的小伙儿王德庄,是一位资深电焊工,有近十年的从业经历。 因感情受挫,在一次偶然的机...
    素面朝人海阅读 383评论 0 0
  • Nat Rev Clin Oncol | 放射组学和人工智能预测癌症预后 原创huacishu图灵基因今天 收录于...
    图灵基因阅读 330评论 0 0
  • 掌控谈话的第一招。 第一招特别简单,叫作重复对方所说的话。 在谈判中,双方都非常兴奋的,情绪激动,能够令双方的情绪...
    回望南山阅读 472评论 0 1
  • 生活中你总感觉焦虑、压力重重,“为什么我那么努力,还是一事无成?”。《反脆弱》是壹心理的许多专栏作者在路上的见证,...
    钟罗敏阅读 467评论 0 1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030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