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壶口瀑布》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自然是不错的,因为作为一门课程,语文不仅承担者传承语言文字及文章、文学知识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作为凝聚民族文化的语文学科,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价值追求、人格理想等,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富于人文性的语言文字的知识教育。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课文教学走什么样的路径?这个问题明确了,我们才能进行教法的优化,去研究怎样教、怎样教得更好。
在这次对《壶口瀑布》的同课异构中,我发现老师们的语文教学理念都很先进,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认识比较到位,教学中比较多地体现了创新思维,有的采用了“拍照”的活动贯穿始终,吸引学生进行学生深入文本,有的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解读文本,获得对文本信息的全新理解,有的抓住语言文字进行咂摸和品味。然而,“千淘万漉始到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什么形式的教学设计,最终,我们要思考和回答的基本问题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我想,这三堂课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它们都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一、学生不懂的东西,老师要让学生懂。
魏书生曾经说过:“一般的教材都有这样的编写规律,让80%的学生能看懂80%的内容。”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学语文,是完全能够自学的。那为什么还要教?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
《壶口瀑布》中哪些东西是学生不懂的呢?首先是壶口瀑布独特的地形。干玲玲老师在上课伊始,首先播放了壶口瀑布的视频短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壶口瀑布的形象,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回答问题“为什么把这里叫做壶口瀑布”,学生结合“预习提示”、课文内容和视频感受,很快就说明白了壶口瀑布的成因。这个问题虽然简单,然而,如果不能在深入理解文本之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对这个游记单元第一篇重点讲读课文的理解会仅仅等同于一般的写景散文,学完整篇还是不能了解户口瀑布如此气势磅礴的客观原因,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能足够深入。
备课,文本的教学解读,一方面要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对学生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要有切实帮助的教学内容。
二、背景性的材料,老师要介绍。
语文教学有个通病,就是老师讲得太多,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也讲,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其实,文章的美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浙江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徐社东老师提出一句口号,“不要惊动文本里的美”,非常有意义。
《壶口瀑布》是一篇语言特别有特色的文章,有大段对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生动描写,金鑫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四比”,通过四次语言文字的修改比较,在不断的朗读和比较中,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梁衡笔下文字的错落有致,整饬有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外壳的感受,进而自然理解了壶口瀑布、黄河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柔中有刚”的精神。因为,文本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揣读,优秀文本之美随时都能感觉到。作为语文老师,即使对文本体悟得非常到位,也不能霸占讲台,而应该教给学生一种解读的方法和态度,让学生去理解读、记忆读、熟练读、情感读、角色读、演读,给学生留下理解的空间,保留他们对文本的初始印象,保留他们对文句的好奇心,让他们感性地接收文本现实,让同学们多向多维地解读课文。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的保持原作的内在体系、形貌、神韵,不轻易的破坏它。同时,因为《壶口瀑布》的写作背景在课文内没有介绍,造成学生理解最后两段文字的障碍,此时,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性的东西,为学生的阅读尽可能地扫除障碍。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用自己的视角去接触作品、理解作品、感悟作品,读出作品的韵味来。
三、作品怎样写的技术,老师要点拨。
我们的母语是表意文字,读字面而知字义,读连片的字面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只要识字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但作品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不是识字的人都能搞明白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写什么的问题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去搞清楚,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搞清楚;而中国文学侧重于感性抒情,解读是要用心灵去领悟、探索和发现,包括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所以应该在“怎样写”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揣摩,以真正悟出作品的“真谛”,提高阅读的素养和写作的水平。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新增的“游记”单元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栾娟老师充分抓住了这个教学重点,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就让学生做了一个关于旅游的“问卷调查”,当堂让学生汇报问卷调查的结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写游记的意义在于“记录旅游感受和心得,与他人分享旅游经验,抒发个人情感和意志。”这样,就在开始本单元学习之前让学生对游记有了比较亲切的直观感受。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栾娟老师巧妙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以作者的身份,列举去看壶口瀑布的理由;以读者的身份,制作去看壶口瀑布的攻略”,在两个视角的变化中,不著痕迹地带着学生掌握了写游记的观察立足点变化和对景物描写的多种角度变化交错。最后,又通过“以语文学习者的视角来看《壶口瀑布》”一个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到语言文字中,发现了《壶口瀑布》“层次清晰,详略得当;情境交融,表达多样;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句式多样,缓急有致;四字短语,典雅凝练;系列动词,准确精当”等写作特点。教语文,就是要这样抓住“怎样写”,带学生去探究文心的真相,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想象,让学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领悟深层的话语艺术奥妙,在语文学习的绿野上诗意栖居。
总而言之,在《壶口瀑布》的同课异构中,三位老师各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生成,学生自然能深入课文内部,而不是浮于表面,对作品获得真切的感受。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学科规律是隐藏在一篇篇具体的作品之中,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地领悟、不断地积淀、渐渐地抽象,从而语文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语文的意识越来越自觉,语文的素养越来越提升,语文的水平越来越丰满。
教学中,我们只有始终关注学科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敏锐而又准确地抓住本课需要教授的最重要知识点,通过文本的教学不断地给学生以强化,才能使学生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出浓浓的语文味,成为语文学习的自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