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倾力制作的节目《朗读者》,追了几期下来,深感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节目,将文字与人巧妙结合。想一期期看下去。
一个人,一段文,朗读者让有故事的人来讲故事,带着故事朗读给大家。这档节目做的的确有水平。大概是我偏爱传统图书的缘故,看这档节目,觉得她每一个细节都充分调动了对书本文字的唤醒。文字是非常有情怀的,它们就那么安静的躺卧在纸张之上,但是却饱含感情和力量。各种各样的情感都能通过文字的不同组合方式呈现出来。妙不可言。但快节奏快餐式文化的侵袭,书本文字被越来越冷落。
而“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这也是为什么古典音乐与古诗词的魅力经久不衰。
面对人生起伏的感怀,面对爱情得失的苦乐,面对背井与还乡的徘徊,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古诗词是中国人精神的原乡。你失意时,李白懂你,“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你得意时,孟郊懂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你立志时,李清照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忧国时,辛弃疾懂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你上有老下有小时,白居易懂你,“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
这种古典文化的精髓,生生不息。
董卿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这个世界上能反反复复看的,只有唐诗宋词。”
又想起某一期《朗读者》,请来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说故宫博物院已成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法国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埃米塔什博物馆(俄罗斯))。而这五大博物馆分落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他开玩笑说,没有一个经典的博物馆,是没办法成为常任理事国的。
虽是玩笑,细细思之,不无道理。
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精髓的传承,没有积累的文化,国之精神从何说起,国之合力从何而来,国之魅力从何谈及。
民国大师陈寅恪教导自己的学生时,语重心长的说:“古典文学和英语一定要学好。”古文立足过去,英语面向未来。通古博今,这是多么睿智的教导。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朗读者》唤起了心底对文字深深的不变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