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玫瑾
摘抄:
>>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
>>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 出门先看一下目的地离你有多远,才知道怎么走,人生也是 如此。
>> 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 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
>> “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 所有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腐败问题,还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案件,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
>>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只会怪罪社会。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 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
>>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
>> 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 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 养育孩子,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结果,常常忽略或想跳过琐碎的、磨人的过程。
>> 很多父母事事依赖别人,不懂得把心思用于观察和读懂孩子。
>> 这些焦虑的父母一不看书,二不学习,事事都要问别人。
>> 世上没有千人一面的教育方法,因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因人而异。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 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 自律和忍耐,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 养人的知识,什么时候明白就可以用在自己的后代身上,永远不存在太晚的问题。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
>> “你们咨询的对象,重点不是孩子,应该是大人。如果家长不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
>>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像学校的老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只要把孩子生下来了,天然就是父母了,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有的父母生而不养,有的养而不教,有的教而不当,这些不称职的行为往往毁了孩子一生。
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
>> 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
>>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跳出自我中心,才能更好地识人识己
>> 想认识自己,也需要多听听别人的看法。
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
>> 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
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 学习好只是说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强,并不能代表他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健康。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
>> 情绪是人的心灵之窗,也是心理温度计。
>> 面部表情是观察心理的第一个窗口。
>> 言语或文字是观察心理的第二个窗口。
>> 行为举止是观察心理的第三个窗口。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
>> 人生就像一本书,我们不要老盯着某一页,该翻篇儿就翻篇儿吧,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不翻篇儿的话,我们就永远无法感受新的生活,旧的痛苦也就无法被抵消。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
>> 人可以装一时,不可装一世。时间是检验人格的试金石。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 孩子是否幸福会影响父母晚年的幸福值,如果父母现在不顾及孩子,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后半生会很痛苦。
同一类人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
>> 每个人今天的表现一定有相应的过去。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
>> 自我,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
>> 如古代圣贤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熟的人可将社会生活中好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或者通过阅读,把好书当作心灵导师,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
>> 有人说,放手的爱,是母鹰亲手将雏鹰推下悬崖那一刻的痛心与坚定。
>>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我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脱离了我的视线,然后被一个大男孩掐着脖子,嘴里还说着掐死他的话,给孩子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我至今都懊悔不已。
>> 有些孩子脱离过亲人的视线,受到过人的表情或动作的惊吓,以致他后来的目光回避他人、不看他人、注意力完全退缩回他的自我世界,越来越封闭。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 人类的养育有自然之道,不可以走捷径或旁门左道。尽管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但人类仍是大自然之子,必须遵循自然之道。
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 正如一句谚语所说:“脾气像把刀,发脾气就是拿刀捅人,爽了自己伤了别人。”
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
为何有人智商很高却被称为书呆子
>> 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 一个孩子如果眼前无人影,耳边无人声,他就不会拥有太多的观念。
孩子最早是靠气味来认人的
总算找到为什么每次回老家,身心放松、愉悦的理由了,童年美好时光已深入记忆。
>> 如果我们早年有过良好的抚养背景,有过美好的感受,当你成年后因为生活紧张忙碌而患病时,你若有条件可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如果有老房子,有你熟悉的老人在,那就更好了,你回去跟他们住一段时间,病会好得特别快。因为你在那个地方生活时,身体的记忆是最放松的,那里熟悉的气味可以唤醒肌体的记忆,让你的身心得到松弛和疲惫的缓解。
>> 如果我们早年有过良好的抚养背景,有过美好的感受,当你成年后因为生活紧张忙碌而患病时,你若有条件可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如果有老房子,有你熟悉的老人在,那就更好了,你回去跟他们住一段时间,病会好得特别快。因为你在那个地方生活时,身体的记忆是最放松的,那里熟悉的气味可以唤醒肌体的记忆,让你的身心得到松弛和疲惫的缓解。
>> 怀孩子十个月,不如“耳鬓厮磨”地养他十个月。
记得以前老家养过一天狗,领养它的时候,我在外地,后来我回老家,它看到我竟然没有叫,好似知道我是这家的主人,我经常夸它真是一条聪明的狗狗呢!
>> 嗅觉识别是动物重要的生存本领之一
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养育孩子的学问太深了,不能打骂,不能说教,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弄得现在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了,就怕自己做错了,影响孩子的成长。反思一下,很多因素不是人所能控制得了的,作为父母,积极乐观,认真学习,热爱生活,给予孩子爱和尊重,只要他们不危害社会,自己能养活自己就OK了。
>> 供着养,就是一种宠养,当他成长中出现不好的表现时,你不制止,不表明态度,他脑中就不会形成是非观念,他做事就不会有行为底线,完全凭欲望行事,变得无规无矩,无法无天。
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
>> 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 当一个人经历各种情感后就会知道,丰富的人生也会万般辛苦,生活实属不易,这时再看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更有同理心。
>>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年龄增长、明白了生活不易带来的变化,情感变得越来越宽厚。
>> 当人能够对陌生人也有一份理解、关爱和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时,这个人的情感就发展到了最高水准——博爱。博爱是人类情感中的最高水准,这种爱超出了个人功利性,可以让社会充满温暖。
未成年人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 在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
>> 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爱就不重要
>>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一个人若性情温润,与人友善,大多来自一个父母恩爱的家庭。
有参考价值,我要记住这一条,哈哈!
>> 我带的研究生毕业后,我曾跟许多男生说:“将来你们的媳妇生完孩子,尽量把丈母娘接来。因为丈母娘跟她女儿容易沟通,两人在一块打架也不记仇,这样你们回家就比较消停,媳妇也愉快,孩子的成长就健康。”我的好几个学生都是这么做的,现在都很幸福。
>> 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表现,作为大人遇到这个情况,如何处理呢?
>> 第一次带孩子去别人家玩,到了新环境,有的孩子很兴奋,见到抽屉就拉开,见到柜门就打开,甚至直接上人家的大床又蹦又跳。这种行为更是涉及“社会”的行为,因为这是在别人家里。这时大人作何反应,都会影响孩子对界限的理解。
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
>>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的本性都含有阴阳、善恶二性,有时可以表现得非常美好,有时又让人难以接受。
>> 要知道,一个人长大过程中不可能不经历来自他人的粗暴对待,不可能不经历各种想象不到的委屈,即使他在家里从来没有遇到过,他走向社会后也会遇到。
>>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自然就设计了多道“劫难”:小时候要应付同伴的故意欺负,上学后要应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做错事要做好挨父母骂的准备,出门在外要小心陌生人的算计,工作后还要天天应付上司的挑剔、同事的挤兑或排斥等。
>> 我们不能让社会所有的人都像亲人那般亲切呵护你的孩子。所以,倘若家长不舍得大声呵斥、从不舍得拉下脸来对孩子怒吼的话,最终只能养出一个玻璃心、薄脸皮的孩子,这是心理脆弱、容易夭折的基础。不仅男孩如此,女孩也一样。
>>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做错,在被别人冤枉时,一个人仍然要坚信自己,有以此证明或考验自己的心理勇气,这才是用大智慧养育孩子。
良好的性格会让人拥有好运
>> 性格决定命运。
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
>> 希望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分数,更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人生如吃葡萄:先大还是先小?
>> 人生如同吃葡萄:先吃大的,那你手里的葡萄只能越来越小;如果你先吃小的,那你手里的葡萄最后全是大的。
>> 任何人的一生,吃的苦与享的福应该大致相当
>> 学习过程是磨炼人的身心沉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
>> 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表现在磨炼上。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呵护更难,更需要父母的勇气与胆量。
>> 人心是可以撑大的,心理是有弹性的。
适度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 “好吃懒做是天生的,关键是你们在后天如何让他勤快起来。”
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 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
>> 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关上门打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空间的恐惧感。
>> 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骂本身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你的孩子会对此印象深刻。
>> 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为什么这时候不能讲道理呢?因为在他哭喊的时候,你说话的声音完全被抵消了,属于同期“噪音”,他是听不进去的。
>> 第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
>> 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
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
>> 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
延迟满足练就耐性
>> 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准时机才会事半功倍。
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
>> 人的欲望远远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诱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节食,节制眼前,从而获得长远。
与人接触,学会礼貌为先
>> 人的教养,越是在陌生关系中和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越发显得真实和自然。
>> 我小时候,母亲就嘱咐过我:“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 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如从小不事劳作,不爱体育运动,一坐就是一天。
养育孩子,一直都是所以父母不断学习的学问,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今天看了作者写的《心理抚养》,受益良多,一直纠结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我们总是说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却不知孩子身上的这些不是,都是父母的真实写照,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分析自己的行为和问题,才能更好的养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