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倒计时83天。今天早上,手机一上线就直奔写作进阶营的群里来了,每天到群里看一看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前几日无意中看到赵冬珍老师写的《致年轮》这篇文章,优美的文字、漂亮的图片、加上婉约老师的配乐朗诵,美的让人心动,她仿佛引领我走进了一圈圈年轮的故事里。
我不禁感叹,世间万物真是神奇,居然能让心灵的碰撞与视听感受这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过去学习写作时,前辈们常说的是多写多练,积累素材。先照葫芦画瓢,再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观点,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定见长,于是一直将此谨记于心,并践于行。我喜欢欣赏人民日报、新华社的夜读栏目,一是文章写的非常好,二是有哲理、有诗意,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但这一次是欣赏身边熟悉的老师的作品,当她被用声音表达出来时,做为进阶营里渴望提升写作水平的我却品味出另一番不同的味道。它隐约告诉我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走近优秀作者的身边,走进优秀作者的心里。于是鼓起勇气与赵老师表达了想试试诵读她文章的愿望,居然赵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这让我欣喜之极。于是那两天只要一有空我就抽出时间研读这篇文章。
以赵老师这篇《留得残荷听雪声》为例,在朗诵前要做足以下功课。一是通篇阅读。其中包括是否有生僻字、多音字,相同音调的词语是否可按一个声调发声,句与句之间衔接是否流畅,每段句子想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等等。二是反复品读。这篇文章我共读了不下六遍,每次读出来的感觉均不相同。于是录下来自己先听,把握是否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此反复诵读便渐入佳境。如果我们将春天比作十六、七岁朝气蓬勃的少年,夏季视为三十来岁蒸蒸日上的青年,那么四、五十岁就是硕果累累的秋季。年岁更长一些的耄耋老人呢?我想就应该是冬季了吧?我仿佛看到一个人的岁月更迭,由风华正茂到老态龙钟。 “春天的墨绿,夏季的锦红,秋天的藕蓬,初冬的残荷”文中的残荷不正是说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吗?“接纳岁月,是一件最不易的纠结”每一位耄耋老人何尝不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呢?而我们也会像他们般一步步走下去。如果文章只写这些自然法则下的无奈与彷徨,是否读者的心情会很沉重呢?然而赵老师笔下的残荷,却已另一种姿态诠释了四季之美,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我们在写作营中常提到“输入”与“输出”。那么在朗诵过程中,认真品读好文章,找到它的精华部分就是对大脑地“输入”,完美诵读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就是架起作者与读者桥梁地“输出”。俗话说:“文字需要推敲”。其实朗诵也需要推敲,推的是整篇文章是否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敲的是能否反映作者心声和与听众是否可以产生共鸣。这就是赵老师在群里告诉大家的那个秘密:“朗诵有助于写出好文章”。大家不妨试试看,让我们打破惯有的思想“写作是枯燥无味的”固定型思维,以成长型思维模式玩转写作,快乐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