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斯通纳》这本书横扫书店的展示台。我之前从没听说过它,也不知为何就对它这么着迷,大概是缘分。不期而遇的事物,总是冥冥之中命运的注定吧,因为买到它时恰巧是文景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整整一年逝去了,抓不住的时光,就在现在这一刻流走,明明刚才是2016年1月,现在却变成了2017年1月,我还是那时的自己么,你还是那时的你么?我们向往的生活是否还在美好的憧憬中随着时光从眼前滑过?有意义与无意义,自我实现和现实,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们是否从这信息爆炸所导致的空虚生活中捕捉到一点自我满足与踏实呢?
那么,即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我们能爱自己、爱自己的小生活、爱给予我爱的人们,不厌烦这个世界、不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不被城市中不知名状的洪流所冲洗,得来一丝内心的安宁就够了,至少我们努力过。
《斯通纳》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叫威廉·斯通纳的人,从19岁时进入密苏里大学,毕业后留校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的那平淡无奇的一生。说实话,这本书简直没有一点情节起伏的跌宕,平平淡淡的三百页,读完却不能平平淡淡地合上书继续自己以往的生活。因为我真的很怕自己过上斯通纳那般冷漠的生活,我能想象得到那面无表情的人麻木顺势地过着沉默的日子,没有沟通,只有别人眼中我应该做的事,和我应该顺从别人眼中应该做的事。而不是我想做的事。
这是一本纠结的书,喜欢的人爱的要命,不喜欢的人唾弃至极。也是一本很私人的书,因为读完之后无法与他人分享,或许是人生的修行本来就是独自坚挺地迎着风一直走下去,孤单却不孤独,疲劳也充满热情。
引述一段原文的话:“如果偶尔有学生碰巧看到这个名字,或许会纳闷威廉·斯通纳是谁,但促使他探究的好奇心多止于提个漫不经心的问题。斯通纳活着的时候同事对他并不怎么尊重,现在几乎绝口不提了。对于年纪稍长的同事来说,他的名字意味着让人想起等待大家的那个最后结局:在年纪更轻的听来,这个名字不过是勾起毫无意义的过去的某种声音而已,而且没有什么共性可以跟他们本人或者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
斯通纳的生活就是现在我们生活的状态,独立过着自己的生活,或者说是活着的状态更好一些。我们想活的更有意义,却被自己的心和社会的舆论牵绊着,久而就放弃了自己的热切,躺在这个时代工厂的流水线上,一点一点地被推向前去,打包好之后装进盒子里,我们最终都变成了同一个模样——那个冷漠又苟且对待生活的样子。
是成熟之后的稳重么?看起来是这样,其实只是站在原地不动而已,只是在拒绝自己、对外界冷漠而已。
很多人都说对生活提不起来热情,对什么事都没兴趣。生活平静得很急躁。
活在期盼里的时候就会觉得空虚与懒散,幻想自己在未来拥有了什么什么,感受着自己未拥有的状态就好像已经得到一样,就不再去努力,安慰自己说“我已经感受过那种状态了,也就那样吧!”。
不是那样的!
或许我们太需要被人尊重了,实在是不太敢去寻找自己的真正欲望,所以会变得空虚、焦虑、紧张和愤怒。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只可惜,很多人自己也变成了路人。对自己敷衍,对自己妥协,对自己冷漠,对自己的生活苟且地低头。虽然我们最终都会走向虚无这一终极设定,但我也想折腾出一个不是特别精彩的过程。
当自我满足实现时,不会得到什么即时的可见的奖励,也没人会给,那么就有很多人放弃了,所以他们变成了那个被人遗忘的斯通纳。
如果你喜欢这个世界,喜欢爱你的人,就请不要继续冷漠又苟且地对待自己的人生,纵使有数不尽的困扰和烦恼,自己拥有一颗平静而满足的心,就不会变得软弱和庸俗。
倔强地弓起脊背顶着逼迫而来的暴风雨,牢牢地像杯子般圈住手,保护着自己最后一根娇嫩的火柴发出的微弱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