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在评价一个人时,会这样说: 他很浪漫、有情调; 或是他很庸俗、很无趣。这种评价大多出自于心存爱慕或厌恶的少男少女之口。如果被认为有情调,那就是喜欢与欣赏。同理,教师在教育中,在课堂中,也要有“情调”。教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情调,教与学才会相得益彰,自己所教授的这门课才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
教与学不是压制与被迫,而是彼此探索、喜于发现、乐于接受。
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一年365天,老师有三分之二的日子都要站在讲台上,同时也会有课堂之外的琐事。来自于亲人、朋友、同事的烦恼,加之职业疲劳,难免会把坏心情带进课堂。但是,以这样的心态去上课,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怒气冲冲,学生就不敢言语; 如果老师情绪低落,学生就无精打采。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变本加厉、甚至传染。那么,一节课下来,由于学生的不良表现,老师的情绪会更糟,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因此,老师不仅是代表自己的个体,更是引领船只的掌舵人,只有调节好自己,并善于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绪怎么样?心情如何?对老师的到来是否欢迎与期待等等,从他们的表情、神态、动作,捕捉到每一个细微的心绪变化,以便随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用更加积极、投入的行动与语言去带动与感染学生。
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课堂里的老师和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会在课堂里面形成一种氛围和气氛。
教育的情调——范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