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老师的电话,被告知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听完这个消息,你是勃然大怒把孩子拉出去打一顿还是会冷静下来想想如何配合老师解决问题,督促孩子把作业完成呢?
生活中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把一件简单的小事搞得复杂化的事例举不胜举。我这个班主任就更是如此了,每天面对几十号孩子,动辄炸毛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很多时候,让我们情绪失控的并非那个惹我们生气的人,而是我们自己的认知。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并不是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里的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依据情绪ABC理论来看,正是因为人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了情绪困扰。比如在你的世界观里,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和肯定;比如孩子就应该按照你期待的那样品学兼优;比如已经定下来的事情,就不能更改;比如必须要有比自己强大的后盾才能够给自己信心……
依据ABC理论,对照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不合理观念具有以下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指人们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如,“你必须喜欢我”、“你应该对我好”等。
2、过分概括的评价。
指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
3、糟糕至极的结果。
指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一定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如,“这次考试太重要了,考不好,一切都完了”。
所以说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家有考生的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不合理观念,家长们要注意引导孩子有意识地用合理的观念看待事情。
同样情绪ABC理论也可以用于家校沟通方面,如果家长能用合理的观念支持老师的工作,那就不会出现家校矛盾。
让我们一起用情绪ABC理论回忆一下家校之间常见的矛盾。
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回家跟家长吐槽老师,一类家长认为老师严格要求孩子,是爱孩子的体现,家长不仅不抱怨老师的批评,反而还会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让孩子感受到老师严厉背后的期望。
另一类家长在听到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在不和老师沟通的情况下,单方面认为这是老师对孩子的体罚,直接将老师告到学校或者和老师大吵一架。
这两类家长因为对孩子被批评这件事情的评价不同,其情绪体验也不同。
对事情的认知变了,情绪体验就变了,那么结果自然也会发生改变。这样一来,能“欺负”你的,伤害你的,只有你自己。